有些媽咪擔心寶寶營養不夠,而多加半匙奶粉,又或者怕寶寶喝不飽而多加水,如此一來在無形之中影響了奶水的濃度,陳慧文醫師表示,若奶泡太稀,當滲透壓濃度不足容易造成便祕;相反地,泡太濃則容易出現腹瀉問題。 2018年3月1日 小兒灌腸 — 說起彩虹醫院的小兒外科護士長劉亞娣,與她共事的醫護人員都這樣評價。 從上面村醫/診所醫生的議論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種在教科書中,只能用於治療腸道感染、鎮靜催眠的保留灌腸法,早已被髮揚、推廣,甚至把灌腸液中任意摻入各種中西 … 請病患張口哈氣,如果是甘油球的導入端較尖及硬,容易造成疼痛及肛門破皮,需小心使用,使用時需持續拇指持續擠壓至溶液流盡後拔出。 一旦診斷是腸套疊,應立即施行支持療法,包括禁食、給與靜脈輸液、改善脫水狀況。 若病人無休克或腹膜炎的跡象,可先嘗試作鋇劑或食鹽水灌腸回復術。

小兒灌腸

不過,在現行的生產流程中,剃毛不是必要的行為,也會徵詢產婦的同意才進行。 對此,李如悅醫師也表示,剃毛早已經不是生產常規之一,在她的臨床經驗裡,幾乎沒有在做剃毛的動作。 在纖維攝取方面,藍浩尹醫師建議寶寶滿4個月之後可開始接觸副食品,這時家長不妨於寶寶飲食中加入青菜泥與水果泥,或像地瓜、燕麥此類高纖食物,都能夠促進寶寶腸胃蠕動,進而順利排便。 若想給寶寶喝果汁,則建議應稀釋後再給予,以免攝取過多糖分。 若臨床症狀及身體檢查高度懷疑為腸套疊,就可以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 腹部超音波診斷之準確率幾乎高達100%,除了少數情況如:嚴重脹氣或嬰幼兒一直哭鬧無法配合檢查。

小兒灌腸: 小兒便秘的診斷

腹痛的特徵是突發且呈週期性,大約每隔15-20分鐘發作1次,病兒會哭鬧不止、臉色蒼白流汗、兩腳蜷縮至腹部,幾分鐘後腹痛消失即恢復平靜或倦怠嗜睡。 第2個症狀是嘔吐,初期是一般的嘔吐物,但後來可能演變成含膽汁的嘔吐。 小兒灌腸 最後是解血便,血便是由腸黏膜出血和腸黏液混合而成,看起來很像草苺果醬。 近年來,腸套疊多能獲得早期診斷,因此「草苺果醬血便」已較為少見。 小兒灌腸 腸套疊(Intussusception)是小兒常見的腹部急症之一。 顧名思義,腸套疊是指一段腸子被推擠到另一段腸子裡面,可以是大腸套入大腸、小腸套入大腸、小腸套入小腸,或甚至是小腸套入小腸後再套入大腸的「連環套」,其中又以位於右下腹部盲腸附近的小腸套大腸較為常見,後果自然就是腸阻塞。

復發病人通常就診較早,症狀較輕,僅表現為不適和煩躁。 需要注意的是,復發腸套疊應考慮存在腸道病變可能。 患兒術後出現腸梗阻表現時,往往首先使人想到絞窄性腸梗阻,因此很少在再次探查術前明確腸套疊診斷。 大多術後腸套疊發生於術後1個月內,平均10天左右。

小兒灌腸: 健康網》讓血管恢復年輕! 學者推每天吃這「8樣」

許瑋芸醫師在詳細的病史詢問、肛門指診,輔以影像檢查後,診斷為兒童排便障礙和便秘,經開立浣腸、口服藥物並於門診衛教飲食及生活習慣後半年,排便障礙和便秘症狀已改善,並且不再需要持續使用軟便藥物。 (6)注意事項①掌握灌腸液的溫度、濃度、流速、壓力和液量,為傷寒病人灌腸時,溶液不得超過500ml,壓力要低(液面距肛門不得超過30)。 ②降溫灌腸,可用28-32℃等滲鹽水,或用4℃等滲鹽水,保留30分鐘後再排出,排便後隔半小時再測量體溫並記錄。 ③灌腸過程中注意觀察病人的反應,若出現面色蒼白、出冷汗、劇烈腹痛、脈速、心慌氣急、應立即停止灌腸,通知醫生進行處理。 ④肝昏迷病人禁用肥皂水灌腸,以減少氨的產生和吸收。 ⑤禁忌症:妊娠、急腹症、消化道出血和各種嚴重疾病晚期病人。

  • 灌腸,顧名思義,就是將藥物從孩子的肛門灌進去,起到治療或者清潔腸道的作用,可是灌腸真的有哪兒好麼,今天就給大家來分析一下灌腸的好處和壞處。
  • 會陰是在女性陰道口至肛門之間的部位,剪開會陰是為了擴大產道以協助產婦分娩的一種方式,一般先在會陰附近局部麻醉後,再順著陰道口往下至肛門的方向剪開。
  • 突然出現急性腹痛到小兒急診室看診的兒童,有很大一部分是 「糞便堵塞」 造成的結果,只要給予適量的浣腸劑幫助糞便排出,就可以立即解除症狀。
  • 腸阻塞嚴重時,由於套疊的腸壁血液循環被干擾,靜脈及淋巴液回流受阻,淋巴液外滲,造成腸壁組織壓力升高,阻斷了整個腸壁的血液供應,將導致腸壁壞死,此時必須進行腸道切除,故能否早期診斷至關重要。
  • 但也請家長們特別注意,由於下列建議方式對寶寶較具刺激性,無相關經驗者建議應先諮詢醫師,以免造成寶寶局部受傷而更加抗拒排便。
  • 不過,在現行的生產流程中,剃毛不是必要的行為,也會徵詢產婦的同意才進行。

偶而父母還會發現人工肛門出血或膨出,或者人工肛門口周圍皮膚糜爛的現象。 在父母細心觀察及照顧下,嬰兒的食慾及發育與正常嬰兒是一樣的。 醫師如果懷疑巨結腸症的可能性就會開始進行檢查。 通常是利用鋇劑灌腸的大腸X光檢查,以確定牽涉的大腸範圍有多長。 小兒灌腸 另外在手術前會進行切片檢查,利用一條直腸切片器由肛門伸入,切取米粒大的直腸粘膜及粘膜下組織,作病理切片。

小兒灌腸: 嬰兒腸絞痛怎麼辦?

術前應予胃腸減壓、靜脈輸液和預防性抗生素應用等。 小兒灌腸 腸套疊復發率為2%~20%,其中約1/3發生於首次發病當天,大多數則在6個月內復發。 復發者往往沒有固定套入部,同一病人可復發多次。 與首次發病者比較,無手術治療史的復發腸套疊,灌腸復位成功率幾乎完全相同甚至略高。

腸絞痛一般會在寶寶兩週到三週大的時候開始出現,並在六週時達到高峰,一直持續到寶寶三到四個月大左右,少數會持續到五至六個月大才會停止。 醫生做診斷之前,通常會先了解病人的病史和進行腹部,甚或是神經系統的檢查。 首先會從腹部X光檢查開始,雖然此項檢查未必有助醫生作出準確的判斷,但是卻可以了解病童便秘的嚴重程度。 小兒灌腸 第二步:維持軟便:清空滯塞的乾硬宿便後,治療目標為維持軟便,避免大而乾硬的糞便造成肛門黏膜受傷及排便時出血、疼痛,重新建立幼童「排便時不會痛」的信心。 長期計畫:建立良好的飲食及排便習慣,每日應攝取足夠的纖維質、水分及保持適當的運動量,建立固定時間排便的習慣。 此外,上廁所時不要同時進行其他會分心的活動,如:玩玩具、看手機、平板電腦、看書等等。

小兒灌腸: 健康網》多運動防心肌梗塞? 醫示警:宛如雙面刃

藍浩尹醫師表示,若是使用配方奶、又還沒接觸副食品的寶寶,可考慮更換配方奶廠牌,或者是使用益生菌,已有文獻說明的確有幫助於嬰幼兒腹瀉和便秘的問題。 手術時會視腸子套住之鬆緊程度和腸壁發炎的情況,如果腸子已有壞疽的現象,就必須切除腸子。 有時候在麻醉後,手術時找不到腸套疊,這是因為小朋友經全身麻醉後,腸壁肌肉會放鬆而自動解套,這時醫師應檢查腸子有無任何構造異常。 圖片說明兒童各年齡層正常排便頻率(平均值),寶寶出生後頭一星期,每天平均有 4 次大便,之後隨年齡增加頻率漸漸下降,到兩歲時降到每天平均 1.7 次,到四歲時更降到每天平均 1.2 次。

  • 大多數的兒童便祕屬於功能性便祕,少數則是因為腸道神經發育不良,引起蠕動障礙。
  • 爲保胎孕婦、病重、年老體弱、小兒等病人解除便祕。
  • 一些喝母奶的寶寶很多天才大一次便,有時甚至超過一星期,但只要糞便是軟的,寶寶食慾、活力正常,沒有無法安撫的哭鬧,不算延遲排便。
  • 其實這不是你的錯,這是讓許多家長頭痛的腸絞痛。

陳春木醫師表示,臨床醫師都會和產婦解釋藥物催生的目的,常見過期妊娠、羊水太少、妊娠高危險者(例如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產程遲滯等因素,醫師必須評估產婦和胎兒的情況,討論是否需要藥物催生。 然而,生產流程中所進行的醫療行為對第一線的臨床婦產科醫師,其目的為何? 如肛門裂、肛門狹窄、先天性巨結腸、脊柱裂或腫瘤壓迫馬尾等都能引起便秘。 有的患兒生後即便秘,如有家族史,可能和遺傳有關。 所謂腸套疊就是近端的腸子套入遠端的腸子內, 因而造成腸子的阻塞。 大部分的腸套疊為迴腸-結腸型約佔80%至90% ,盲腸-結腸型約佔15%,其餘較少見為小腸和小腸型的腸套疊。

小兒灌腸: 寶寶的腸胃道發展過程

可根據鋇劑在胃腸道內運行的情況,了解結腸的運動功能狀態,區分張力減退性便秘和痙攣性便秘,並可及時發現器質性病變,如先天性巨結腸、腫瘤、結核等。 在直腸便秘者可觸到粗而堅硬的糞塊,若直腸空虛則為結腸便秘。 有時指檢後隨著肛門擴張而排出大量糞便及氣體,症状亦隨之消失,器質性腸梗阻即可排除。 偶見嚴重便秘患兒常突然腹痛,開始排出硬便,繼之有惡臭稀糞排出,中醫稱之為「熱結旁流」。

小兒灌腸

治療兒童便祕,首先要把已堆積的糞便排出,避免再次屯積糞便,再來是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 清除宿便可能得由醫師處方灌腸或軟便藥物,進而需要飲食配合,水份跟纖維質攝取一定要足夠,盡可能讓小朋友在飯後5至10分鐘去上廁所。 飯後經由胃大腸反射,會加速腸蠕動,更利於解便。 巨結腸症的小朋友則主要是因為腸道神經發育的異常,有一段的直腸與乙狀結腸無法正常的把糞便往下輸送(大便「塞車」),而直腸裡面太壅擠的時候肛門括約肌也無法正常的放鬆讓糞便排出,等於是第一個、第二個和第三個小精靈無法好好的互相配合。 就算開刀將這段神經發育異常的腸子切除,雖然大便不「塞車」了,但有些孩子仍會有便秘與滲便的問題。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