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續指,市建局在未來數年將以九龍城區的市區更新工作,作為推行「融合策略」的試點,並指已率先將區內政府早前核准的市建局啟德道/沙浦道重建項目,與「小區復修策略」融合,優化執行模式,包括將南角道至打鼓嶺道一帶暫時沒有重建需要的建築群,試行「小區規劃復修」模式,提升樓宇狀況。 他期望「融合策略」試點可以在九龍城區逐步成熟,讓舊區的已建設環境、交通和公共設施水平得以整體提升;而現時居住在小區的單位業主,亦可在他們的樓宇完成復修和翻新後,既能繼續在原區居住,亦可享受到重新規劃及重整後,一個更優質的社區和環境設施。 除了早前配合沙浦道項目的打鼓嶺道休憩花園改善計劃外,我們將在龍城區試行「小區規劃復修」模式,為衙前圍道一帶不同樓齡、不同樓宇狀況的舊樓,提出針對性的維修方案。

而作為配合重建計劃的定安街安置屋邨已於2021年動工,預計2025/26年落成,屆時可提供約370個出租單位。 房協部分的出租屋邨,例如深水埗上李屋、紅磡紅磡村、荃灣四季大廈、黃大仙啟德邨、北角健康村及觀塘的觀塘花園大廈已經重建,提供更多設計完善及備用配套設施的單位,為居民和社區帶來裨益。 房協大部分現存的出租屋邨都在60至70年代興建,經過歲月洗禮,大多已日漸老化,因而有復修的需要。 與中心團隊三色豆文化圈共同開發,為「大埔文縱──新界東文學推廣計劃」製作可供不同電子平台賞覽的虛擬展覽。 本計劃原擬在大埔區內設置實體常設展,展出數十項展品,呈現大埔百年來的藝文發展,但籌劃下來發現區內展覽空間短缺,空間長期管理亦極其困難。

小區復修策略: 市建局 5億復修舊樓 小區建築融合

團隊也在「大埔文縱」第一階段以僅有的材料,以RPG Maker MV 製作「香港文學在大埔」的2D試作展覽。 展覽還原大埔戲院街場景,展出十多項大埔文學相關的圖片,並以「三毫子小說研究計劃」的角色胡伯強和半夜人作導賞。 大埔文縱的研究團隊,一方面委託資深的研究人員翻查書刊,試圖找出更多具體的大埔戲院文獻線索。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確認1940年代已有大埔戲院,卻仍未有實際關鍵的證據顯示戲院在1930年代初成立。

  • 現時全港共有13個已關閉的堆填區,合共佔地約300公頃,面積相等於15個大如維多利亞公園的市區公園。
  • 我留意到中環街市的營辦機構華懋集團行政總裁蔡宏興最近接受傳媒訪問時,就提議中環街市可以與大館—古蹟及藝術館和元創方合作,發揮這幾座各具特色和功能的歷史建築的協同效應,這個想法也是當時構思保育中環的一條主線。
  • 而作為配合重建計劃的定安街安置屋邨已於2021年動工,預計2025/26年落成,屆時可提供約370個出租單位。
  • 根據初步構思,荃灣市中心的項目包括荃灣大會堂及前荃灣裁判法院用地、荃灣雅麗珊社區中心用地、戴麟趾夫人普通科門診診所及聯仁街熟食中心用地。

我們在本月內將主動聯絡這些樓宇的業主,商議一套全面而針對性的維修方案,提升樓宇狀況之餘,更為進行復修的大廈美化外牆,由內至外為樓宇「升值」。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在網誌表示,將首次嘗試以地區為本的概念應用於九龍城舊區的樓宇復修,為不同樓齡及狀況的樓宇制定整全的復修和規劃方案。 將資助業主聘用工程顧問為室內單位進行檢驗,包括結構及滲水勘察,並資助工程所需要的修葺物料,以及由不同建造業機構所成立的義工團隊,安排義工協助進行修葺工作,例如輕度的剝落石屎、更換破損地磚等。 小區復修策略 需知道,這些地區的住戶主要為捉襟見肘的低下階層,更有不少是劏房戶,他們的居住情況惡劣,往往需逾十戶共用一個來去水有問題的廁所。 此外,不少樓齡較高的物業因結構性問題而長期滲水、漏水,技術上亦無法長遠解決;又或是那些三不管的後巷長期被佔用及堆積雜物,衛生環境惡劣,無人執法管理。

小區復修策略: 四項針對性措施配合「小區復修」先導計劃 助1,000單位改善居住環境 融合新舊建築

我們不單會審視賈炳達道公園的使用情況,研究以規劃重整,重置現有康樂設施及易地重置九龍城市政大廈等多項設施的可行性,初步估計重建後可提供的社區設施樓面是現時的3倍多;我們更會善用地下空間,為街市販商提供上落貨、貨物存放以及泊車位等後勤設施,解決現時販商在路邊停車上落貨而引致交通擠塞等問題。 當這項規劃方案的研究工作較為成熟時,我們將再到區議會徵詢議員及相關持份者的意見。 自啟德機場在1998年搬遷後,香港機場(障礙管制)條例不再適用於龍城區,政府放寬了九龍城分區計劃大綱圖的高度限制,增加私人發展商在區內推行重建項目的誘因,但卻沒有同時加強區內的規劃。 過去20年有多個私人重建項目落成,多為單幢式重建,欠缺整全完善的規劃,部份因為地盤太細,重建後無須提供供住客使用的上落客區和泊車設施,間接導致區內違例泊車問題愈益嚴重,造成交通擠塞。 這些單幢式樓宇重建完成後,攙雜在新建樓宇之間的舊樓地盤變得更為零星而分散,可作重建的規模變得更細且乏誘因。

小區復修策略

市建局為達致上述目標,委託機構進行「社區營造研究」,與居民和社區持分者共同探索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的活化方案。 研究歸納出社區人士對H19項目小區未來發展的四大願景,包括: 知識共聚﹕連結地區團體,以互動參與,跨代共融為原則,將區內傳統及文化薪火相傳; 民生共創﹕引入「共居」概念及便利民生的店舖,讓小區達到「民生共創」; 社區共享﹕透過地緣協作,善用社區資源,營造… 【橙訊】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發表新一篇網誌,提到局方已計劃在未5年,預算投放5億元,在九龍城、油麻地、旺角、深水埗等舊區,推行各項樓宇復修、「小區規劃復修」、復修樓宇的活化及地區營造、以及預防性維修的推廣工作。 市建局轄下四幢安置大廈,包括西營盤順成大廈、旺角豉油街12號、深水埗麗珠大廈和大角咀必發臺,樓齡已達30年,需進行全面樓宇勘察及翻新工程。 韋志成稱,該四幢安置大廈復修工作中採用「改造重設」策略,提升樓宇設施至現代標準,並引入「保養為本」維修理念,採用易於維修及耐用的物料,改善樓宇設施可使用期並提升設施維修的效益。

小區復修策略: 市建局投放5億推樓宇復修 提升整體小區面貌

發展局與屋宇署、市建局及香港房屋協會多年來緊密合作,推行了多項計劃,為業主提供財政以及技術支援,協助他們為其樓宇進行維修。 其中,由二○○四年至今,市建局已透過不同計劃協助約4 200幢樓宇進行維修,當中荃灣區佔約400幢。 最近的一項支援計劃,是動用30億元的「樓宇更新大行動2.0」,為居於較高樓齡、應課差餉租值不超越設定上限的自住業主提供大額資助,主要用以在其樓宇內按強制驗樓計劃進行所需的檢驗及修葺工程。 市建局會按先後緩急陸續接觸成功申請計劃的大廈業主,協助他們開展有關檢驗及工程。

回想我們在2019年,提出以「先規劃、後項目」的「規劃主導」發展模式,取代以往沿用的「項目主導」發展模式,作為未來市區更新的新機制。 我們在同年2月啟動九龍城啟德道/沙浦道發展計劃,充當「規劃主導」模式的「先行者」,將區內土地作重新規劃和整合,大幅提升土地使用效益,亦針對區內泊車位不足問題提供改善方案;同時,項目將九龍城舊區與啟德新發展區連接,成為新舊社區的交匯點,創造更大的社會裨益。 為此,市區重建局制定了一套樓宇復修的推廣策略,涵蓋不同年齡的樓宇,透過不同的資助計劃為業主提供財政及技術支援,促進業主為樓宇進行定期維修保養;同時,市建局亦與公、私營機構携手推廣預防性維修,希望能推動樓宇走上健康之道。 韋志成指,九龍城「龍城」項目涉及修訂九龍城的規劃大綱圖,市建局已向城規會提交該項目的發展計劃草圖,展開規劃程序,並已聯絡項目範圍內約九成居民及商戶,登記他們的身份和單位的佔用情況。 市建局為九龍城舊區進行整體規劃和建立規劃儲備的工作,不限於尋找重建的機遇,我們還將這份為土地作整全規劃的理念,嘗試應用在樓宇復修、保育活化以至改造重設,以全面綜合的策略,為舊區更新提供全面的規劃基礎,務求大幅改善舊區環境,達致新舊樓宇共融。 小區復修策略 小區復修策略 我十分感謝各位議員的意見,團隊正應用以地理資訊系統技術為基礎的「市區更新資訊系統」,進一步研究及深化有關的建議。

小區復修策略: 重建發展模式爭議

為了善用空間,團隊在改造重設的過程中,將有蓋行人通道上蓋及已棄用的升降機拆走,改裝成一個讓住戶可眺望維港景色的平台空間,讓居民使用。 另一陣營為舊派,眼紅新派做法,故聯黨結集,用人唯親,其以收購部及復修部最為嚴重。 在2009年11月,市區重建局推出「優化住宅租客援助措施」,但只為被迫遷的租戶提供小額搬遷補助金,被批評為是「假優化,真卸責」,是變相剥扣了租戶原有安置或賠償權益。 2009年2月3日,區域法院裁定許振文串謀詐騙和行賄罪名成立,判監禁15個月。 2017/18年度市建局完成的4個重建項目,合共錄得102.65億元盈餘,當中以灣仔利東街「囍匯」盈餘最高,達88.4億元;另一灣仔項目「尚翹峰/壹環」亦錄得11.17億元盈餘;而大角嘴的「形品‧星寓」項目則錄得4.73億元盈餘。 摒除無可解決的樓宇結構性問題,市建局須仔細思量如何解決業權問題、安置及補償眾多劏房戶,並釐清公共空間的管轄權,以加強部門間的問責與協調,才有機會踏出第一步。

小區復修策略

2011年3月,市區重建局董事會通過《「樓換樓」先導計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根據《市區重建策略》,「樓換樓」是給予住宅自住業主現金補償及特惠金以外的另外一個選擇。 小區復修策略 同年4月,市區重建局開始在市區重建事務中擔當「促進者」(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角色的框架。 同年5月,市區重建局通過「需求主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重建模式的執行框架;該重建模式是香港政府於同年2月公布的新《市區重建策略》的其中一項重要措施;同年8月,通過其藝術文化支援政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小區復修策略: 復修前

同年12月,為了協助增加香港土地供應,市區重建局表示於未來5年將會加快重建步伐。 主席張震遠表示,有需要研究將更多的工業大廈更改作為房屋用途,惟現時市區重建項目的速度太慢,每個項目至少歷時7至8年,大型項目超過10年,他直言需要認真探討各個環節是否有加快的空間。 他透露,市區重建局方於未來5年計畫投放250億港元進行重建發展及樓宇復修等,又會逐步接手香港房屋協會的樓宇復修工作,預計涉及6千7百幢樓宇,惠及約23萬個單位的業主。 市區重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今日(20日)發表網誌,提到該局在九龍城「龍城區」規模較大的重建計畫範圍,以試點模式推行「融合策略」的更新工作,除推行重建項目,還試行「小區復修」先導計畫,透過保育和活化,改善地區設施、街道環境及保存地方特色等,促進新舊建設環境的融合。 他提到正就龍城小區更新及活化收集意見,明年上半年便可制定具體方案,有望3年內分階段完成工程。 未來數年,市建局將會以九龍城區的市區更新工作,作為推行「融合策略」的試點。

2020年10月16日市區重建局啟動旺角山東街╱地士道街項目重建項目,項目涉及旺角山東街1至27號(單數)、地士道街1至23號(單號)、奶路臣街2L至2M號,覆蓋24個街號,約170個業權,包括280戶家庭及有約20間地鋪。 地盤總面積約2790平方米,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地士道街休憩花園、一條政府土地上的小巷,及周邊的公眾行人路,重建後會提供約12450平方米的住宅樓面面積,興建約300個中小型私人住宅單位、2850平方米政府社區設施、約2490平方米商業樓面,重置780平方米休憩用地。 市建局上月在中環街市舉行20周年慶祝活動,與社會各界分享多年來的工作成果和未來的工作方向,我十分認同周主席在活動所言,面對未來的挑戰,市建局要有前瞻性的思維,敢於打破規限,才可將不可能變可能。 小區復修策略 為此,市建局團隊將秉持這份以創新跨越挑戰的精神,以「地區為本」、「規劃主導」的方式,全面落實應用一系列創新而靈活的規劃工具,對舊區土地作更大範圍和更高效益的規劃重整,盡用土地的發展潛力,突破容積超越現行規範、超高密度且嚴重失修樓宇的重建困局。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