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院長林志秀昨於一個電台節目表示,康復者接受的6分鐘步行測試顯示,約有15 %患者接受治療半年後,肺功能回復至正常水平,其餘85 %人士的情況亦不斷進步。 明年起落實多項措施,包括設立一站式照顧者資訊網站和支援專線;增加暫託服務名額和優化服務查詢系統;推動社區為本的照顧者朋輩支援。 李家超續指,會與內地就「港澳藥械通」保持聯繫,讓更多香港註冊藥物和醫療儀器在大灣區使用;並積極研究容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生活的港人,使用長者醫療券繳付內地醫療保險費。

中醫藥發展專員

政府在新的《施政報告》提出了將強化醫衛局中醫藥處的職能,設立中醫藥發展專員的職位,加強專業和政策層面協調和統籌工作。 政府亦會通過中醫藥發展基金為中藥業界提供財政資助,包括中藥從業員的培訓進修、資助中成藥製造商等。 盧寵茂說,政府致力推動中醫藥發展,近年不斷投放資源包括加強中醫門診、中西醫協作住院服務和政府的中醫藥檢測中心,並通過中醫藥發展基金,推動業界人才培訓、研究、改善設備等,希望能夠全面促進中醫藥發展。 政府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了強化醫衞局中醫藥處的職能,設立中醫藥發展專員的職位,加強專業和政策層面協調和統籌工作。 研究會以「將大灣區打造為中藥中心香港品牌優勢與挑戰」為主題,呼籲當局設立中醫藥專員,統籌中藥業事宜, 解決多個部門共同管理的不協調問題。

中醫藥發展專員: 中醫藥發展專員

籌委會成立4年期間,曾對香港中醫進行了一項統計調查;分析了香港中醫藥的使用和監管情況;並就如何規管和發展中醫藥,提供建議。 籌委會分別在1997年3月和1999年3月向政府提交了兩份報告書。 中醫藥在香港有悠久的歷史,而自80年代開始,社會對中醫藥的發展越來越關注,香港政府更於1989年8月成立了中醫藥工作小組。 工作小組負責檢討香港中醫的執業情況,以及中醫藥在本港的使用情況,並就推廣中醫藥的正確使用和確保中醫藥的專業水平,提供意見。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本港的疫情有升溫的跡象,檢測陽性個案、入院數字及留醫的人數均有明顯上升,確診個案已經超過8 000宗,而住院人數是超過2 300,醫療系統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 政府會繼續以「科學為本、精準抗疫、風險可控、便民利民」的精神應對疫情,並按照科學數據分析,適度調整抗疫措施。

中醫藥發展專員

故此營運及資助模式經常備受業界人士議論,認為只有公營之名而沒有公營之實,無法如一般公營診所提供全面的資助服務予市民。 他表示政府會在醫務衞生局開設「中醫藥發展專員」職位,制訂中醫藥發展藍圖;落實200000個新增中醫藥門診服務名額,並逐步擴展至更多醫院和病種,包括積極探討推展至癌症治療,同時亦會深化香港與內地和大灣區中醫藥協作等。 醫管局主席范鴻齡表示,醫管局一直配合政府推動中醫藥發展,欣悉政府支持中西醫協作先導項目常規化。 中醫藥發展專員 中醫藥發展專員 醫管局亦會配合政府增加資助中醫門診服務的籌額,透過18區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為市民提升基層醫療支援服務。

中醫藥發展專員: 中醫臨床教授 / 中醫臨床副教授 / 中醫臨床助理教授

另外會將中西醫協作治療服務常規化,逐步擴展至更多醫院和病種,包括探討推展至癌症治療,並將優化「中醫藥發展基金」的運作,推動中醫師和中藥專業人員專業發展,以及深化香港與內地和大灣區中醫藥協作等。 為促進香港與內地醫療合作,港府會參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及其他合適的藥物監管機構發出的註冊證明,讓已在內地及相關地區註冊的藥物,在符合安全、效能及質素標準等方面的嚴謹要求後獲批在香港註冊及銷售,令藥品供應更多元。 當局亦會與內地就「港澳藥械通」保持聯繫,讓更多香港註冊藥物和醫療儀器在大灣區使用。 此外會積極研究容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生活的港人,使用長者醫療券繳付內地醫療保險費。

中醫藥發展專員

明年起,經地區康健中心識別為高血壓或糖尿病高風險的市民可獲轉介至私營界別作進一步檢查,確診者將獲安排家庭醫生和專職醫護團隊跟進治療,其中約一半檢查和治療費用由政府資助。 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指出,在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下,公營醫院服務總開支比重超過八成,基層醫療卻不足兩成,資源和壓力嚴重傾向前者。 隨着人口老化, 慢性病日益普遍,公營醫院將不勝負荷,導致專科服務輪候時間不斷延長。

中醫藥發展專員: 香港中醫師招募

進一步健全香港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包括推進《基本法》第23條立法準備工作、立法規管線上線下眾籌活動、立法提升關鍵基礎設施的網絡安全、完成處理虛假訊息的顧問研究作政策考慮等,以嚴防威脅再現,強調發展是硬道理。 【本報訊】外界有指可結合中西醫治療新冠肺炎,而醫院管理局早前聯同3間本地大學,進行新冠中醫復康診療臨床研究,發現中醫藥可有助調理新冠後遺症。 香港有很雄厚經濟實力,但本身缺乏天然資源、土地匱乏,着力發展創新科技,實在是無可厚非的選擇,唯我們卻長期忽略另一極具潛力的產業──中醫藥業。

其中,中醫藥處會在新設的中醫藥發展專員領導下,與中醫藥界緊密合作,分階段推展多方面的工作,包括進一步優化中醫藥發展基金運作,以及深化香港與內地、粵港澳大灣區、以至國際的中醫藥協作。 亦有中醫師對內地的中西醫結合經驗持有強烈的批判態度,認為內地中醫院以西醫主導的經驗破壞了中醫的傳統價值,而香港則因為政策限制,反而保持純粹的中醫價值及治療方法。 雖然本地大學的中醫課程涵蓋現代生物醫學的知識,但香港現時的醫療法規不允許中醫使用現代醫療儀器及轉介檢驗,中醫師的權限和內地有所不同,故此未來的中西醫合作模式也可能和內地有所不同。 中西醫在治療各類型疾病方面都有各自不可取代的優勢,但目前中西醫結合的程度並不理想。 建議三地加強合作,進一步推動中西醫結合,爭取形成更具療效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或專家共識,探索建立中西醫臨床協作長效機制,促進診療模式改革創新。 具體包括針對重大疑難疾病形成中西醫專門臨床治療方案,並制定恒常的診療方案、聯合查房、多學科及聯合會診、病例討論等醫院管理制度。

中醫藥發展專員: 中醫診所助護 (沙田區)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19日)發表首份《施政報告》,提出將切實回應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構建更和諧、更穩定的香港,扶老助弱做得更到位,讓市民享受更優質的生活環境。 另外,醫療衛生界林哲玄期望當局制定全民體檢計劃,讓市民及早預防「三高」及癌症等,而公立醫院專科門診則集中處理不穩定及複雜個案。 中醫人數方面,截至2022年2月底全港有10,557名中醫,即每萬人口中有14.3名中醫;而由2015至2021年間,每年平均有65名本地培訓畢業生,以及170名非本地培訓畢業生考取註冊中醫資格。 惟文件指,由於實際薪酬與從業員所期望的落差較大,中醫流失率甚高。 我們會在明年初就進一步控煙工作諮詢公眾,目標在2025年降低吸煙率至7.8%。 是日出席人士尚包括中醫藥界選委汪慧敏、顏培增、周叔英、朱恩、李嘉欣、林志秀、黃光輝,業界團體首長何大偉、陳賢豪、陳自宏、丁志輝、譚國亮、張瑞境、鄧梅芬等。

  • 雖然大家也預期在中醫藥的發展方面還會是困難重重,但確實也有些許期盼!
  • 中醫藥發展藍圖將涵蓋不同範疇,例如中醫藥發展的定位及策略、中醫藥人員專業發展及培訓、中醫藥服務發展、中藥產業發展、中醫藥相關研究、推廣和知識普及、科技應用,以及與內地、粵港澳大灣區和國際的協作等。
  • 李家超又提到,為促進香港與內地醫療合作,特區政府會參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其他合適藥物監管機構發出的註冊證明,批准已於內地和相關地區註冊的藥物在符合安全、效能、質素標準等嚴謹要求後在香港註冊和銷售,從而令本港藥品供應更多元。
  • 本系列則把所有文章依原來出版日子先後在灼見名家刊出,讓讀者可更為連貫地了解我們的分析和觀點,亦在與灼見名家讀者分享的同時求教請益,歡迎各方批評指正。
  • 研討會建議,訂立客觀標準作為中成藥註冊基礎,加快註冊速度,以促進產業發展。
  • 我在此要重申一點,新冠病毒對人類健康仍然帶來威脅,全球疫症的大流行亦未過去。
  • 政府會繼續以「科學為本、精準抗疫、風險可控、便民利民」的精神應對疫情,並按照科學數據分析,適度調整抗疫措施。

壓縮造地程序,「生地」變可建屋「熟地」縮短三分之一至一半時間,長遠建立土地儲備,掌握土地供應主導權。 當中包括將8,000公頃的「綠化地帶」中,1,200公頃納入發展計劃,其中255公頃有發展房屋潛力的「綠化地帶」可提供70,000個單位,分別位於貼近大欖郊野公園的「屯門東」、荃灣芙蓉山、龍躍頭鄰近皇后山和新田麒麟山以南。 政府會在明年初就進一步控煙工作諮詢公眾,目標在2025年降低吸煙率至7.8%。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柯比表示,被擊落物體的體積像一輛小汽車,美國當局在星期四晚發現這個來源不明的物體,在1萬2千多米的空中,有理由會對民用航空帶來威脅,總統拜登下令擊落這個物體,物體在阿拉斯加北部接近加拿大邊境墜落,落在冰凍的湖上,相信能檢走碎片。 柯比表示,這個物體與之前被擊落的中國氣球有不同之處,這個物體看似沒有機動性,只靠風向支配,目前不清楚這個物體從何而來,亦不知道是誰擁有這個物體。 由於中醫藥歷史悠久,強調天人合一、結合自然,又重視養生與治未病,防於未然,實乃現今講求環境保護、注重人與地球共生關係、高舉社會或自然可持續發展、更好維持健康的重要出路,近年來備受內外社會注視,疫情肆謔期間尤甚,可見中醫藥業尚未全面開拓的巨大空間。

中醫藥發展專員: 註冊中醫師

目前中藥在工業生產、實驗室科技及遠程醫療科技等方面仍然處於較低水平。 建議重視科技的力量,透過智能工業、網際網路技術、雲計算技術及大數據技術等推動中醫藥現代化,令中醫藥發展達至更高的水平。 現時粵港澳三地中醫藥主管部門並無定期的協調機制,只是透過不定期的會晤商討合作。 民建聯早前撰寫了《促進中醫藥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議書,並在12月3日與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衛會面,提交建議書。

中醫藥發展專員

《2022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是第六屆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所發表的第一份施政報告,於2022年10月19日發表,主題為「為市民謀幸福 為香港謀發展」。 像香港這樣已經有了很雄厚經濟實力但本身缺乏天然資源、土地又極匱乏的社會,把精鋼用在刀口上,着力發展創新科技,實在是內外條件局限下無可厚非、也無可奈何的選擇,期待藉此為香港工業或其他產業帶來突破,自不待言。 政府會在未來5年額外資助超過1700名學生修讀護士訓練課程,畢業後在福利界服務最少三年。 政府還將全面檢視院舍員工技能及資歷要求,為他們建構專業標準和晉升階梯。

中醫藥發展專員: 政府政策

2012年,梁振英在競選行政長官時在其政綱中建議成立中醫藥發展委員會。 梁振英表示,醫院管理局當前有16間三方合作的中醫診所,每年應診人士近100萬人,可以見到尤其在基層醫療方面,中醫藥所起到的正面作用,並且廣泛地受到香港市民的認同和歡迎。 在梁振英上任後的同年8月14日宣佈,香港政府決定成立中醫藥發展委員會及設立中醫藥發展委員會籌備小組,由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出任中醫藥發展委員會籌備小組主席,帶領業界和學術界代表展開議事,於同月內展開正式工作。 他表示期待成立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籌備小組及未來正式成立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後,香港政府能夠與各方面合作,藉着中醫藥的進一步發展,更好地照顧香港市民健康上的需要。 高永文指出,香港已經有中醫師註冊制度,香港公立醫院亦有中醫科技研究中心。 高永文表示,中醫藥發展委員會籌備小組成員包括中醫藥界和香港三間中醫藥學院(包括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的代表,中醫藥發展委員會籌備小組將會就中醫藥發展委員會的職業功能和出任人物挑戰上提供意見,並且訂立下中醫藥發展委員會於正式成立後,其未來的重點工作方向等等。

中醫藥發展專員

他表示政府會在醫務衞生局開設「中醫藥發展專員」職位,制訂中醫藥發展藍圖;落實200000個新增中醫藥門診服務名額,並逐步擴展至更多醫院和病種,包括積極探討推展至癌症治療,同時亦會深化香港與內地和大灣區中醫藥協作等。 發展委員會於二○一三年成立,由醫務衞生局局長擔任主席,以推動香港中醫中藥業發展的方向及長遠策略。 委員會就中醫服務發展、人才培訓及專業發展、科研發展及產業發展(包括中藥檢測)四大範疇,向政府提供建議。 但有地產商經深入研究中醫藥產業後,覺得無利可圖,結果是政府和商界都沒有足夠的投入。 無論是對中醫藥的規管,還是對中醫科研項目的審批,都是由非中醫藥人士主導。 由不懂中醫的專家,審批競爭性項目,結果是中醫學者很難取得科研經費進行研究,窒礙了中醫臨床科研的發展。

中醫藥發展專員: 相關新聞

業界對政府的中醫藥政策頗有微言,而每當談到有關政策,無不搖頭歎息又或恨鐵不成鋼,正是對專業的執著,而行政長官在首份《施政報告》內對中醫藥發展亦着墨不少,反映雙方正朝着同一方向去。 中醫藥發展專員 政府於2019年6月設立中醫藥發展基金,最新數據顯示,已有3,000多宗有關中醫和中醫藥從業員參與培訓課程的申請獲批。 此外,政府現正積極推展香港首間中醫醫院及政府中藥檢測中心兩項旗艦機構的建設工作,期望在二○二五年起分階段啓用。

我方成員包括立法會議員陳恒鑌、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陳勇,以及民建聯監委李瑞成和中委梁熙。 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和成立「人才服務窗口」,羅致內地和海外的高薪人才和全球百強大學畢業生來港發展。 過去,其中一個窒礙中醫藥發展的原因,是產品素質參差,業界良莠不齊,時有害群之馬的假醫假藥問題,但這其實是各行各樣均會出現的。 例如,最近香港便有小部分西醫發出俗稱「免針紙」的證明,西醫亦時有診症或治療失誤事故等,但傳媒或社會很多時只會輕輕帶過,對於中醫中藥出現相似問題時則多加渲染,令人對中醫中藥多有負面印象,因此又窒礙了行業發展。

中醫藥發展專員: 中醫配藥員

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透過視像發言表示,政府將成立中醫藥處,興建政府中藥檢測中心,推動中藥標準化和國際化。 政府亦設置基金,為中醫藥界提供進修資助,資助製造商、批發商及零售商購置器械等。 目前香港的中醫藥研究機構不容易直接申請內地的研究項目,而且要直接取得內地的研究樣本和數據也有難度。

中醫藥發展專員: 中醫藥業的巨大潛能

為確保公營醫療系統有足夠醫護人手,李家超表示政府會探討不同方案,包括要求合資格醫護專業人員在公營醫療機構服務一定年期,以及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牙醫及護士。 他說,政府會在今年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亦計劃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專責統籌管理公私營界別的基層醫療服務。 中醫藥發展專員 其次,中醫藥在治療新冠和新冠後遺症方面,已顯示出其獨特的療效和潛力,同時贏得了廣大市民的信賴。

中醫藥發展專員: 施政報告:未來5年增4600病床 內地藥物儀器「過河」本港

大灣區政策對中醫藥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他促請政府、業界和社會各界都要好好把握。 陳勇認為香港可與內地加強合作,先易後難推動中醫藥在大灣區發展,並借助香港的力量令中醫藥加快走向現代化和國際化。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博士鄭宏泰指出,香港中藥產業目前面臨大問題是市場規模細、藥材資源欠缺,中國大陸加入世貿後與海外地區的貿易聯繫日益頻繁,令香港的中介功能下降,而政府對中藥規管嚴格,支援欠力度,中藥需重新在港註冊才可出售,現行政策存在落差等。 不過研究亦發現「香港製造」中藥具有品牌優勢,不僅品質優良,市場佔有率有保障,中藥檢測水平亦獲國際組織認可。 與此同時,政府會進一步深化中醫藥在基層醫療的角色,包括積極推動地區康健中心╱站加強中醫藥服務元素,以及加強地區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參與和與18區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開展更多協作。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