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朋友唔係焦慮証係抑鬱症,睇私家食藥,食左藥成日想訓,後請辭唔做工,二三年後現正睇政府精神科,只係夜晚食一次藥,完全正常一樣,不過醫生話唔可以停藥,最重要面對睇醫生,現在呢D症狀真係好普遍,加油。 Baby Kingdom – 親子王國 香港 討論區› 首頁 › 自由講場› 的起心肝去看焦慮驚恐症了,有冇有醫德精神科醫生介紹 … [內容簡介] 《30天靈的突破》是一本「改變生命」的書籍,每一頁的內容都是用心撰寫,為要讓你經歷靈命探索之旅。 我相信這三十篇文章正是開啟你心靈不同枷鎖的鑰匙,這些鑰匙不但要開啟你的心靈,更要將你的心靈領進嶄新的境界。 [內容簡介] 《天道研經導讀》就主題研究有關經卷,並不打算要包羅萬有,或作精微的分析,只把經卷的信息、思想、結構,簡明申述。 本叢書保留了註釋書的寫作特色和結構,作者盡量少用附註,只在內文裡帶出思想,以免初作研經者抓不著思想路線。

此外,康醫師提醒父母也要善待自己,首先需要處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不是急著改變孩子的性傾向。 其次要處理夫妻關係,當夫妻同心,建立友善、包容、安全的家庭關係時,子女會更樂意分享自己心裡話,父母才能提供適當的支援。 康貴華醫生 第三是建立支援系統並維持對自己身心健康的活動,最重要的是放手交託給上帝,承認自己不足,相信上帝比自己更愛孩子,同心恆切禱告。

康貴華醫生: 康貴華醫生 DR. HONG KWAI WAH

但今天香港已經要面對同樣的事情,當跨性別的浪潮掩蓋到來,確是快得令人措手不及。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系主任關啟文教授指出香港現時對性別焦躁患者已相當包容,在公立醫院做手術只須付基本住院費,很多國家也不會用公帑支付變性手術。 尤其是W案後,變性人已可用新身份結婚,基本上香港的公共政策對變性人士已相當包容。

  • 雖然性傾向是可以改變的,父母卻要謹記,強逼或責備不單不能夠幫助兒女改變,反而可能將兒女進一步推向同性戀的方向,所謂壓力愈大,反抗也愈大。
  • 從〈醫護信箱〉提問後,更有機會參與〈醫訪共融計畫〉透過綜合意見問診服務,會員可對病情預先稍作了解後,選擇性地邀請相關合適醫生共同參與該計畫,為健康生活作更週全之護理安排。
  • 有文章回應此事時認為報道偏頗,以煽動性的標題及字眼如「曲解同志」、「洗腦」等作指控,又不明就裡暗指康醫生作「拗直治療」,有故意令人對事主產生負面印象之嫌,認為要清楚讀懂報道。
  • 除了最后那一種超自然的知識或能力可以 幫助我們辨別鬼附與精神病之外,以上大部份的持續性表現都對辨別的幫助不大。
  • Baby Kingdom – 親子王國 香港 討論區› 首頁 › 自由講場› 的起心肝去看焦慮驚恐症了,有冇有醫德精神科醫生介紹 …
  • 他有病人經過仔細考慮後,決定不進行變性手術及接納自己生理與心理性別的不一致,並繼續以原生性別身份生活下去。
  • 他表示:「治療的目的不是要直接改變男童的性別認同,而是聚焦於改變男童性別認同背後的家庭成長和環境因素。」原來男童在情感上非常依賴母親,與父親關係疏離,也不敢與父親單獨相處。

在加拿大,一所女性庇護中心安排未做手術的跨性別女性,與另一名曾遭遇家暴的女性同房,令她非常不安。 她因為被男人虐打才入住庇護中心,中心卻要她與另一名身體仍是男性的院友共處一室,她表示承受很大壓力。 雖然成人性別焦躁患者透過心理輔導改變並不容易,成功率低,但也有少數因信仰回復原生性別身份的例子。 政府於6月23日推出「性別承認」公眾諮詢,由於這議題相當複雜,我們和明光社經過兩個月的商討,才訂出聯合回應,並於9月18日舉行了公開講座,與大家一同探討「性別承認」事宜。 當晚講座假播道會泉福堂舉行,出席人數逾一百人,由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先生擔任主持。 香港健康醫療網 收錄全港中西醫診所、醫院、健康護理服務等商戶網站,商戶可免費登錄網站,增加曝光, 發掘更多商機。

康貴華醫生: 性別焦躁患者8年內急升10倍:芬蘭醫學權威概述當地近況

招先生認為需要平衡,需要考慮跨性別人士的要求會否削弱兩性制度的功能,以及會否削弱他人權利。 所以,關教授認為教會應一方面教導信徒認識跨性別人士的情況,學習接納跨性別人士;另一方面亦要告訴政府不要採用激進的模式。 關教授指出,儘管諮詢文件明言不涉及同性婚姻,但現實上,如果性別承認立法,可能會出現強逼跨性別人士離婚才能取得新性別身份的情況,無可避免會引起同性婚姻的爭議,令承認同性婚姻的壓力增大。

當中沒有任何強逼,也沒有任何勉強,一切都是他們的自主決定。 結果,四個月後男童心理性別和跨性別表現逐漸改變,由認為自己是女孩子,變為是半男半女;再過四個月,男童的行為喜好日漸男性化,亦清晰地確認自己是男孩子。 康貴華醫生 但康醫直言,父母的努力未必一定帶來相應的效果,父母要隨時準備最終要接納和包容子女的跨性別身份,並學習求同存異,不論子女是甚麼性別,仍然永遠愛護及支持他們。 康醫向男童的父母講解子女心性發展的知識,教導他們如何關心兒子及改善親子關係。 他建議父親要刻意安排時間多陪伴孩子,增加彼此的接觸,一起玩耍、洗澡,多稱讚、少責罵,鼓勵和肯定他的男性身份,切忌指責他的跨性別身份和行為。

康貴華醫生: 註冊專科醫生/分類

資深臨床心理學家黃偉康醫生主講「培養孩子的性別自信」,他指出一個人天生的性別自信與安全感,與父母親對他在幼兒時期的養育方式有極大關聯。 基督徒回應時宜溫和講理,平時多裝備,以公共理由解釋兩性制度的重要性,政府制訂政策時須作完整考慮。 另一方面,基督徒亦須真心關懷他人的掙扎和需要,臨時身份證的建議,兩機構也是跟變性人群體溝通對話過後,才作出的行動。 另外,民意亦很重要,即使政府不想推行性別承認,但在國際人權組織、專家的推動下,政府也要有足夠民意,才能抗衡外來的壓力。 招先生認為,兩性制度在社會正發揮五大功能,包括:辨認、預測、隱私、公平和教化。

康貴華醫生

多年來以整全的角度了解受助者的心理及情緒困擾,促進受助者的身體、心理、社交及靈性健康。 這「舊我」包括破損的自我形象,舊有價值觀念的束縛,面對壓力時不健康的反應模式,錯誤處理情緒的方法和從人際關係而來的創傷等等。 基督徒若懂得運用信仰的原則,配合心理學的知識,就更容易「脫去舊人」,「穿上新人」,心意漸漸更新,建立健康的心靈。 梁林天慧回應,盡量鼓勵子女回教會,不一定要與父母回同一間教會。 康醫生回應,要先了解情況,可能子女覺得回教會悶,自己的朋友都離開了,回教會不開心,父母可以幫助子女找合適的教會,找到同伴同行。

康貴華醫生: 康貴華 變性人俱同意孩子不應過早變性(6月30日消息)

這是因為 鬼附雖然可以引致精神病,患了精神病的人卻不一定是因為鬼附。 在新造的人協會解說有關「同性戀是否天生」的問題時,亦無指同性戀是病,並指同性戀是天生的說法目前仍未得到證實,而臨床經驗則顯示不少後天因素能令人選擇發展同性戀的傾向。 上述個案中的陳太的第一個問題,是想知道用甚麼心情及態度面對女兒。 反映出陳太已經明白到,第一個步驟是要面對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不是急於改變兒女的性傾向。 再者,心理學家認為一些因驅鬼儀式而得 著治療的所謂鬼附個案,也不能証實他們真的 被鬼附著,因為這些突然的醫治可能是基于心理因素,而不是出于靈界的力量。

康醫生盼望每位信徒,無論年長、為人父母或年輕的,都能或多或少擔當代父代母的角色,幫助下一代成長。 關教授指,政府的諮詢文件將性別承認制度劃分為四類,包括「自我聲明模式」、「無需手術模式」、「規定手術模式」及「較多限制模式」。 當中「自我聲明模式」——即是只須自我聲稱為另一性別已可申請改變性別身份,可能很多香港人從未聽聞,其實從幾年前開始,到現在已有六、七個國家實施這種模式。 當中丹麥須要等候六個月的「冷靜期」,其餘的只需辦理簡單手續,毋須任何證明已可取得新性別身份。 關教授笑言,幾年前新聞報道同運人士衝擊天主教堂,當時護家人士講述跨性別運動的爭議。 康貴華醫生 事後一名天主教徒受訪時還不相信所聽所聞,不相信男人可入女廁,認為極之荒謬。

康貴華醫生: 康貴華:學習與「跨性別者」關愛同行

《明報》報道中稱「他在講座中引用數據,向學生力證『同性戀是病』」。 事實該講座的主題為「同性戀是先天還是後天?」,本人在講座中完全沒有論及同性戀是病這議題。 本人在接受《明報》記者要求本人回應時,並不知道被批評的內容,故沒有針對回應這一點。 變性手術的治療目的是減輕性別焦躁症患者的心理矛盾困擾,使身體的外表性特徵,盡量配合個人的心理性別。 況且醫生會幫助每位病人仔細考慮手術帶來的得與失、了解手術的風險及明白變性或不變性會遇到的困難,才決定進行或不進行這個不可逆轉的手術。

例如他們可能是透過情緒的宣泄或強烈的心理暗示得到幫助和安慰,特別是在那些易受暗示的人身上, 效果就更明顯。 康醫生提醒家長,跨性別道路不易行,孩子需要父母無條件的接納,不論孩子的性別。 康貴華醫生 在男性的同性戀受訪者中有四分之三已經和異性結婚,而女性受訪者中已結婚的則佔一半。

康貴華醫生: 醫療評價

很多時我們描述一個人時,性別身份經常是其中一項重要資料,譬如尋人,一定會標明是男子還是女子,性別資料已排除了大約一半人口;又例如警察搜身,守則訂明在進行羈留搜查期間,只有與事主同一性別的警務人員方可在場。 過去的主觀評估顯示,手術後的變性人士大部分表示心理、人際和性生活都有改善,性別焦躁減輕;然而,若參考客觀評估,變性人士的死亡率、嘗試自殺率或精神健康問題的比率比一般人高。 康醫生解釋,性別重置後仍有很多問題要面對,包括與家人的關係、不育問題、不敢讓伴侶知道、性生活困難、過去心理創傷未處理或得醫療,需要長期的心理和醫療跟進。

康貴華醫生

不過,倘若鬼被趕出后,原本的症狀立即消失或病況實時痊愈,則病因較有可能是鬼附。 我過去曾經遇上一些個案,受助者經驅鬼得著釋放后,原本的症狀如沉溺性 幻想、自殺念頭、幻聽、幻視等等都立即消失。 現任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他認為同運一直強調的「孿拗直」概念可能來自Alfred Kinsey 1945年所提出的同性戀—異性戀互變的模式,而所謂「凍水浴」、「電擊」等「療法」則全是過時或不合適的治療同性戀方式。

康貴華醫生: 康貴華醫生: 醫院診所分類

若父母不知所措,應先找一些資源(附錄二2),認識同性戀多一點,以便除去自己對同性戀的一些誤解,正確的知識往往是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 最后,我認為神學院或教會,有必要開辦辨別鬼附與驅鬼釋放的課程,提供訓練及裝備教牧、神學生和信徒領袖,使他們更有效地服侍被邪靈轄制的信徒,建立教會。 除了最后那一種超自然的知識或能力可以 幫助我們辨別鬼附與精神病之外,以上大部份的持續性表現都對辨別的幫助不大。

康醫也同時鼓勵母親學習放手, 讓孩子多些接觸父親,使孩子不要過份依附和認同母親。 康醫表示兒童在二至四歲開始確認自己的性別身份,自覺是男孩或女孩;並在五至十歲期間,藉著建立同性的友誼,及以同性為模仿或學習對象,鞏固自己的性別身份和角色。 而患有性別焦躁症的12歲以下兒童,在沒有治療或介入的情況下,約八成患者長大後性別焦躁症的情況會自動減退或消失,有別於成人性別焦躁症。 即使是準備接受輔導的朋友,若能先自行檢視一趟,輔導時也會事半功倍。 學會及明光社對性別承認法諮詢的建議是整體用行政措施,如果有需要,可作個別修例。 兩機構作為壓力團體,難以鉅細靡遺地作出執行建議,實際操作要留待政府相關部門協調執行和處理。

康貴華醫生: 專業治療

單是第一階段取得對方信任,往往動輒數年:陪他做他感興趣的事,譬如踩單車、看電影,為他慶祝生日,跟他做朋友等。 當對方感到愛與接納,願意面對自己的過去,改變的機會便出現。 康醫生笑言像宣教士一樣,過程要關心對方的掙扎,要經歷很長的時間,才會進入轉化更新的階段;先經歷人的愛和接納,再經歷神的愛,重點是全人和家庭的關顧。 兒童性別認同的成長發展,在四至十歲期間仍有浮動和改善的空間。 如上文所記,在沒有治療或介入下,八成兒童患者的性別錯置在成長中會自動減退,但醫生也可介入,幫助患者和父母處理跨性別認同的問題。 客觀辨別精神病與鬼附的區別并不容易,因為兩者有很多類似的表現。

康貴華醫生: 生活 POWER-UP

梁林天慧回應時建議,夫婦要盡早栽培彼此間的默契、信任、建立彼此的聆聽、商量問題的習慣;承認、正視夫婦間的隔膜,避免負面的交談模式;培養欣賞,練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達,建立分享的習慣。 同時,父親從一開始便要堅定地參與管教與建立親子關係,積極並定時一起活動,建立親密交往,對孩子有期望,並以身作則,作好榜樣。 而母親要避免為日漸成長的孩子作過分詳盡的安排,逐步放手。

康貴華醫生: 康貴華醫生 (跨性別和同性戀運動對社會的衝擊,基督徒當如何回應?)

原則上我們認為要以行政措施處理,而毋須訂立一條完整的性別承認法例;「臨時身份證」須列明期限,以及不能以之登記結婚。 好比如果社會討論離婚所需的冷靜期,雖然基督教本於信仰不贊成離婚,但都會表達意見,認為兩年較長的冷靜期,比一年好;但這樣做並不表示贊同離婚。 另一方面,基督徒在社會只是少數,如果基督徒提倡禁止性別重置手術,連非教徒也不能有這個選擇,將難免霸道的批評。 當晚共有三位講者分享,首先由精神科專科醫生康貴華主講與性別焦躁症患者同行的經驗分享,康醫生同時是「後同盟」創辦人及顧問。 明光社董事、精神科醫生康貴華出席聖保羅男女中學一講座主講有關同性戀課題後,《明報》刊登一篇新聞,指有學生控訴康醫生「引用數據,向學生力證『同性戀是病』」,又暗指康醫生的工作為「拗直治療」。 左起:主持、甘希文、康貴華 【時代論壇訊】 在近年來性解放思想的衝擊下,香港對倫理價值方面議題有了更多的討論,而香港社會上也出現很多有關變性和同性戀的爭議。

根據2011年在瑞典的一項研究發現, 手術後的變性人在死亡率、嘗試自殺和入精神病院比率皆比一般人高; 女變男的變性人在犯罪率上比一般女性明顯增加。 同年在荷蘭的研究也顯示,服用性荷關蒙的男變女變性人的死亡率比一般人高出51%。 最近香港終審法院裁定,由女轉男的變性人在保留子宮和卵巢的情況下,仍可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引起社會極大爭議。 終審庭的裁決打開了香港跨性別運動的潘朵拉盒子,究竟跨性別和同性戀運動對社會及我們下一代有多深遠影響和衝擊呢?

康貴華醫生: Share “康貴華醫生 Dr HONG KWAI WAH”

康醫生創辦的組織「後同盟」主要服待性小眾,包括性別焦躁患者,為他們和他們的父母提供個別輔導、牧養和陪伴同行。 「後同盟」亦會協助組織父母互助支持小組,並有外展小隊探訪患有性別焦躁症的隱閉青少年及其父母,在過去三年已服待了十多個家庭。 而康貴華及甘希文都認為「從小便不教導兒童性別觀念」並不可行,因為他們認為小朋友始終要建立性別認同,若家長對性別隻字不提,只會令小朋友對自己的性別更混淆,更會影響他們的生理及心理發展。 潘醫生現職衛生署學童牙科保健醫生,在大學信主,於門徒訓練查經班成長。 太太鄧佩芬 Michelle Tang,為鋼琴老師及金齡音樂導師。 但事實上,即使有人想改變性傾向仍相當不容易,康醫指成功率相當低,在香港只有平均11%的人能改變性傾向——衝破障礙與異性拍拖或結婚生子。

康貴華醫生: 診所/醫院資料

父母要多了解孩子在不同階段的心理需要,鼓勵他們親手做事,認真嘗試。 香港基督徒婦女網絡主辦「成全信徒、傳承信仰──栽培下一代信徒」公開講座,由資深基督徒精神科醫生康貴華、資深青少年工作者謝翠薇分享,該網絡主席梁林天慧回應。 講員表示,父母要同心協助孩子成長,自幼把聖經真理教導孩子,又要以身作則,以生命見證影響孩子,並成為孩子終生的代禱者。 W案法官建議政府可參考英國的性別承認制度,這制度屬於第二種「無需手術模式」。 可是,儘管申請成功率極高,超過九成,當地跨性別人士仍然不滿要經醫學診斷及等候兩年,要爭取取消所有客觀證明,變成「自我聲明模式」。 香港現時屬於第三種模式;可是關注到一些兒童的父或母要變性,會使孩子失去父親或母親,或有機會變成同性婚姻,再加入婚姻限制及子女限制,便屬於第四種模式。

「後同性戀」(後同, Post Gay)是一個新名詞,是指一班不想再依賴同性戀生活方式、尋求更快樂人生的同性戀者。 康醫生相信香港有超過一百多名「後同」,只是相當少的數字,是同性戀社群中的「小眾」,亦最能形容康醫生服侍的對象。 我們的目標:是希望覆蓋全香港所有政府或私家醫生及包含醫生的最新資料,這有助市民找到最合適的醫生和讓市民了解更多他們現在的醫生狀況。 她續言,聖經有不同角度談及苦難的原因,有些與罪有關,有些則無關,例如路加福音十三章,耶穌反問被彼拉多殺的加利利人是否比沒有被殺的更有罪? 康貴華醫生 「經文讓我們看到,一個人面對苦難或困境不一定與罪有關。」在約翰福音,門徒問及耶穌,生來就是瞎子的人是否其父母或祖宗犯罪所致? 兒女可能要求母親保守秘密,以免得父親知道後大發雷霆,後果不堪設想。

康貴華醫生: 診所地址

患有性別焦躁症(Gender Dysphoria, GD)及變性人(Transsexuals)是兩類經常尋求幫助的跨性別人士。 康醫生特別提到不要混淆易服癖及跨性別人士,易服癖(Transvestic Disorder)是性倒錯(Paraphilic Disorders)的一種,透過穿戴異性衣著而產生性快感或性滿足。 一般人容易將兩者混淆,以為跨性別人士屬於性變態,對他們不公平。 康醫生發表聲明,指對《明報》在未經查證下作出「不盡不實」、「扭曲事實」的報道,表示遺憾;並澄清,他在講座中「從未論及同性戀是病」,而他個人「清楚知道並認同同性戀本身不是病」,而且「根本沒有『拗直治療』」。 康貴華醫生 在第一節論壇中,康貴華指出性權除了指性交權以外,還是指「性別人權」,即選擇性別的人權。 大會以阿根廷及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兩個兒童變性個案引發討論,而康貴華及甘希文均認為不應過早讓兒女變性,也對如何處理小朋友的性別問題給予老師及家長建議。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