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神開漳聖王殿神龕,因為距離有點遠,所以小弟也是簡單拍一下。 神龕木雕雕件感覺非常的華麗,鎮殿開漳聖王金尊,如果小弟沒有看錯,應該是抱壽體神態。 小弟有看到一資訊,廟內奉祀有彰化南瑤宮、鹿港天后宮、溪北六興宮、新港奉天宮、北港朝天宮,五間媽祖廟的媽祖娘娘,感覺有可能就是主殿前方,那五尊媽祖娘娘金尊。 切到後視角度,斗拱尺寸夠了,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角度問題,總感覺出檐不夠。

廣濟殿

正中釋迦牟尼佛,頭上藍色螺發盤旋,臉形圓潤,身軀肥碩,上身袒胸,身披袈裟,衣紋簡潔流暢。 左邊文殊菩薩,右邊普賢菩薩,面目豐腴,寬衣博帶,束髮蓮冠,給人以藝術之美感。 殿之前檐下懸有“大雄寶殿”豎匾一塊,為乾隆四十三年重修廣濟寺時懸掛的。 為適應宗教禮拜活動和擴大內部空間的使用面積,金柱的配置,採用減柱法,前槽不設金柱,後槽只用粗大的兩根金柱承託內額,大內額之上承四椽。 大雄寶殿面寬5間,進深3問,單檐懸山頂,殿前有月台,面積290平方米。

廣濟殿: 新北市|中和區『廣濟宮』‐‐ 開漳聖王

廣濟寺,為唐貞觀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內永安裏,金承安年間遷徙賈村汾河畔。 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兩側,塑脅侍菩薩兩尊,他們項戴瓔珞,臂飾寶釧,容貌健美。 佛台前兩側塑有韋馱、伽藍,相對而立,威武雄壯,好象在履行自己的護法職守。 東西兩山牆下塑有十八羅漢,有仰有俯,有喜有怒,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主像3尊,供奉在前面的佛台上,結跏趺坐於須彌座蓮台上。

廣濟殿

這也看得出當地人更喜歡本土化俗神的崇拜,可是文殊菩薩在當地人目心中的正統地位,也不會有絲毫的減弱。 它面積不大,佔地只有兩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四座,它們是五爺廟、萬佛閣也叫萬佛殿、文殊殿和古戲臺。 就因為有了五爺廟,這裡成了五臺山香火最為旺盛的寺廟之一。 五爺是五龍王是東海龍王的第五子,人性情暴,面貌黑,人稱黑臉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傳說山西五臺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五爺廟)。 民間傳說五爺本來是黑臉,但文殊菩薩為了廣濟眾生,化成了五龍王,所以黑臉變成了金臉。 文殊菩薩化成的五龍王很喜歡看戲,所以在五龍王殿的對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戲臺,專門為五爺演戲。

廣濟殿: 中和廣濟宮

1921年毀於火,1924年重建,1934年1月又發生嚴重火災,正殿和後殿燒毀,明代經典和國外進貢白檀釋迦牟尼立像俱焚,次年重修。 復建形式應該是基本按照清式營造則例標準設計並參考當年梁考察留下的尺寸對照建造的,算是比較典型鋼筋混泥土的仿古建築。 在智如法師的率領之下,大悲院各項建設得到大力發展,道風嚴整,寺宇莊嚴。 其中,寺院面積由原來的不足2萬平方米擴大為4.2萬多平方米。 殿堂由舊有的三座增建為六、七座,新建的大雄寶殿更以其雄偉高峻的姿態和規模的巨大被信眾譽為「華北第一大殿」 (這…黑人問號臉) 。 昨天,由本市福光投資集團出資重建的寶坻區著名古建築—廣濟寺正式落成。

廣濟殿

中國北京市西城區分類古建築時代清編號6-310登錄2006年廣濟寺位於北京城內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25號,為古代皇家寺院,是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和直屬寺院。 廣濟寺是北京著名的”內八剎”之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濟殿 該宮建物面積161坪,於清嘉慶十六年五月及清光緒六年重修過,民國五十四年重修內部,民國七十六年整修過屋頂,成為目前現況。 目前位於中和市鬧區廟口夜市中和路的廣濟宮,為清代乾隆年間淡水廳擺接堡中13庄(包括今天板橋、土城、中和及永和等)漳州移民所建。 廣濟宮歷年重修多次,但觀察廟內細部建築,仍然能看到光緒年間就冒,感受到古廟的靜謐及風采,香煙裊裊,信徒絡繹不絕。 廣濟宮內約五尊媽祖、分別雕自彰化南瑤宮、鹿港天后宮、溪北天興宮、新港奉天宮和北港朝天宮,因此每年農曆十二月六日必須啟程返回五地進香,至次年一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方始移駕回宮,此為廣濟宮一大特色。

廣濟殿: 府城各大廟宇聯境交陪境

彌勒佛身後的這位少年武將的形象是韋陀將軍。 在寺廟當中,韋陀將軍的形象有兩種:一種是雙手合十,將金剛杵放在肘間,表明該寺廟是允許外來僧人在此吃住的接待寺;另一種就是像我們看到的把金剛杵杵在地上,表明該寺是不接待外來僧人的非接待寺。 南方增長天王,手握青光寶劍保護佛法不受侵犯。 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碧玉琵琶,表明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 北方多聞天王,手持寶傘,也稱寶幡,用以制服魔眾保護眾生。 西方廣目天王,手纏龍頭蛇身,用來索捉不信佛的人,使其皈依佛教,另一手持寶珠,取龍戲珠的意思。

廣濟殿

門口左右的這兩位護法金剛分別叫“密跡金剛”和“那羅延天”。 因為他們一位張口做哈氣的樣子,一位瞪眼鼓鼻像哼氣的樣子,所以我們也就俗稱他們為“哼哈二將”。 他們守護於寺廟最前沿,有摧邪顯正、除惡揚善、護持佛法的作用。 1953年6月3日,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成立,以廣濟寺為會址。

廣濟殿: 濟公乩童踩信眾背 網批:譁眾取寵

1983年,該寺被國務院確立為漢傳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廣濟寺原是一座很完整的組羣建築,是按我國一般佛教寺院坐北向南而建。 鍾、鼓樓建在文殊殿兩旁,左右配殿、廂房環抱,共計16問,每邊為8間。 建國後,新建縣博物館,寺院前部分建築拆除,只存一座大雄寶殿。 1988年3月,鑑於廣濟橋具有極大的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因而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 2、五爺廟裡殿內供奉的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菩薩的尊稱,也是五臺山五頂文殊菩薩的化身,因而,這裡是整個五臺山香火最盛的寺廟。

  • 潮州夏季多台風,廣濟橋所處江面開闊,風力很大,獨立通透的橋亭通風透氣,有效地降低了颱風對大橋的傷害。
  • 廣濟橋歷史上有過很多次維修,2003年的維修把橋屋改成橋亭,橋亭獨立而通透,有利排水通風。
  • 臺灣觀音寺的匾額調查中,以此庵的匾額「廣慈院」為最早,為康熙三十一年,與創建年代相同。
  • 整個寺院佈局嚴謹,整齊對稱,寺中有院,錯落有序,庭院深深,曲徑通幽,古樸素雅,莊嚴寂靜,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官式佛寺建築。
  • 雜式亭台二亭合佔一墩,分立大橋中軸線南北二側。

按照當時梁的測繪考察三大士殿的整體結構和獨樂寺山門(參見舊篇如何圍觀一座遼構)是類似接近的,但是現場觀感差了很多很多,那種遼構自帶的古樸宏偉的氣勢蕩然無存。 正殿三大士殿,整體初看尺寸比例怪怪的,但細看倒是應符當時留下的測繪尺寸。 老照片拍攝時無地基,正殿距離地面很近,所以有錯覺,椽條數一數的話就會發現尺寸應該是一致的。 現在正殿內擺放的是『數百尊大小佛像,在香港定製,具有一流水平,經過彩繪、貼金等工序, 「佛光」煥發』。 三大士殿是一座東西五間、南北四間、單檐、四阿(廡殿)頂的建築物。

廣濟殿: 保安殿

觀音菩薩後面是被中國佛教稱為浮屠的佛塔,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中的浮屠,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塔,它的意思就是救了別人一命,就相當於憑你的功德,可以為你建造一座七層的佛塔。 造浮屠佛塔是一件很有功德的事,不是隨隨便便想造就能造的。 天王殿中間塑的是大肚彌勒佛,其身後是韋馱菩薩,兩邊塑有四大天王。

該宮為慶祝開漳聖王聖誕,於農曆二月十五日前後舉辦一連串的祭祀活動,祭典自農曆二月十三日開始,十四日下午拜斗科,十五日上午舉行祝壽聖典,同時敬天,並舉辦祈安禮斗法會,祈求全境平安,至十五日下午始宣告結束。 在這段時間內、由全境信徒及呂姓、陳姓、范姓、林姓、張姓等信徒、獻納歌仔戲或電影娛神,這些以同姓為單位所獻納的戲劇節目、稱為字姓戲。 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祖聖誕,廣濟宮除了隆重的祭祀活動之外,尚有賽豬公繞境活動。

廣濟殿: 廣濟殿

在萬佛閣的下層,當中供奉的是毗盧遮那佛。 在佛教密宗裡,把他稱為大日如來,作為最高的崇奉物件,他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佛。 它小巧精緻、香菸繚繞,始建於明代,重修於明國。

廣濟殿

該殿是寺內最具特色的建筑,它仿照九華山的肉身寶殿式樣建造,正中供奉著地藏菩薩像,高達12米,十分莊嚴。 殿前一株銀杏古樹,為宋代所植,至今枝繁葉茂。 地藏殿西側,有一棟兩層閣樓“滴翠軒”,傳為宋朝書法家黃庭堅隱居讀書處,樓下墻上嵌著許多碑刻。 廣濟殿 廣濟寺與普濟寺、能仁寺、吉祥寺并稱為安徽四大名寺,而以廣濟寺為首。 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23)改為今名。

廣濟殿: 廣濟殿三聖堂

殿式閣為東西向,橫跨橋面,一閣獨佔一墩,屋頂以歇山、硬山和懸山等形式為主,規矩平穩威嚴,有如大殿,故稱殿式閣。 雜式亭台二亭合佔一墩,分立大橋中軸線南北二側。 亭台多依地勢而立,各具形態,屋頂為雜式攢尖,形式多樣,有圓形、三角形、四角形、扇面等等。 橋亭基本以一殿配二亭的形式,以大橋中軸線為軸縱向排列。 廣濟橋歷史上有過很多次維修,2003年的維修把橋屋改成橋亭,橋亭獨立而通透,有利排水通風。 韓江汛期的水量非常大,洪峯過境時常常漫過橋面,獨立通透的橋亭可以迅速排洪。

從此廣濟寺成為中國佛教中心,為全國佛教信眾嚮往之地。 多年來,世界各國佛教領袖及佛教代表團絡繹不絕到訪廣濟寺,帶來各國佛教界的友誼,使廣濟寺在促進我國民間友好外交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陳元光為唐高宗年間,隨父陳政入閩,平撫群夷,威鎮八閩(福建省泉州、廣東省潮州地區)的開閩功臣,武后2年(西元687年)受封為首任漳州刺史。 睿宗景雲2年(西元711年),蠻亂潮州時,不幸被賊將刺死。 廣濟殿 陳元光功在閩粵,後朝廷下詔立廟,永享人間香火,泉彰百姓故尊稱其為「開漳聖王」。 而配祀馬仁將軍及李伯瑤將軍,與另兩位沈毅將軍及倪聖分將軍,為開漳聖王的四大部將,協助聖王開疆擴土。

廣濟殿: 保安廟

然而周茂欽《臺南大道公信仰研究》一書對此說存疑,認為該廟原稱「慈濟宮」,原本便位於鳳山縣土墼埕保,後來因行政區劃調整改為西定坊。 殿宇依山構筑,自下而上有天王殿(又稱“山門”)、藥師殿、大雄寶殿(又稱“大佛殿”)、地藏殿、廣濟寺塔,共有88級臺階,四重殿宇從山腳下一直延伸到半山腰,后殿比前殿高出數十米。 天王殿內是十米多高的彌勒、韋馱像,兩側是哼哈兩金剛。 藥師殿正中供奉著藥師佛,藥師佛曾發十二大愿,醫治眾生病苦,消災延壽。 大雄寶殿正中供奉著三尊大佛,左右各有一尊配像,兩邊是十八羅漢。 最上一層為主殿——地藏殿,兩旁護以鐵鏈。

廣濟殿: 安平區公所

濟公乩身坐上轎子,準備進入彰化鹿港天后宮,現場敲鑼打鼓好熱鬧,只是有民眾手機錄影,卻拍下這樣的畫面。 濟公乩身下轎子,不是直接踏上地面,反而是信眾一個個跪趴馬路,讓濟公乩身可以走下轎子,而且還一路走進天后宮內。 新北市觀音亭廣濟殿,20日到彰化鹿港天后宮參香,沒想到一名濟公乩身,一路坐轎子到天后宮外,還把濟公神像當扶手抓著,就連下轎子還踩著信眾的背,一路走進宮內大殿,有網友拍下影片直呼太誇張,太譁眾取寵。 只是宮廟澄清,濟公降駕乩身後,乩身就等於神,可以摸神像,而踩信眾的背,其實是類似「鑽轎底」的儀式。

廣濟殿: 廣濟殿

吳府公是清代道鹹年間的潮州知府吳均,某年因韓江水漲淹上城牆,潮城危急,他在東門樓上祭水,乞求水退,但水始終沒退,於是他把自己的官帽、官服投於水中,表示與城共存亡。 此後,人們在東門樓設了他的神像祭祀,並在湘子橋的東橋建了“民不能忘”的牌坊。 潮州地處東南沿海,風雨中帶有酸性物質,為了防止海風的侵蝕,廣濟橋橋墩全部用韓山的大青麻條石有規律地疊合而成,沒有勾灰,全部卯榫。 這種建造方法能夠有效地防止海風的侵蝕,特別是古代海潮的衝擊。 橋上沒有用石灰,而是用貝灰,也是適應海洋氣候的選擇。

廣濟殿: 安平區公所

在民間還有另外一個吉慶的説法:四大天王各執一種法器,寶劍因為有劍鋒,取意為風;琵琶因為有弦,不能緊不能松,取其調;寶傘可以遮雨,取其雨;龍蛇多代表順,連起來就象徵着風調雨順。 辦理各種遷民手續的小公案,一邊公案在當時是用來為移民們登記造冊的,移民們在此拿上遷民憑照,由書吏填寫好,然後再去另一邊公案處領上川資,就被遷走了。 這邊放置的幾個箱子裏裝的就是專門用以供移民遷移路途中花費的銀錠銅錢。

2004年印度洋海嘯、2008年我國四川特大地震,蕪湖廣濟寺舉行了祈禱大法會,廣濟寺以及廣濟寺的僧眾捐款達數十萬元,通過蕪湖市紅十字會轉交災區人民。 該殿是寺內最具特色的建築,它仿照九華山的肉身寶殿式樣建造,正中供奉着地藏菩薩像,高達12米,十分莊嚴。 廣濟寺,殿宇依山構築,自下而上有天王殿(又稱“山門”)、藥師殿、大雄寶殿(又稱“大佛殿”)、地藏殿、廣濟寺塔,共有88級台階,四重殿宇從山腳下一直延伸到半山腰,後殿比前殿高出數十米。 廣濟殿 赭山兀立在蕪湖市區西北部,海拔86米,山上翠柏修篁,葱鬱成林,花木吐芬,“右控長江,舳艫連雲,俯瞰城廊,歷歷如繪”,自古以來是蕪湖登高攬勝的最佳處所。 明景泰年間(1450—1456), 有人掘地得陶製佛像、供瓷、石龜及石柱頂等物,才知道這是古剎遺址。天順(1457—1464)初年,山西普慧上人偕弟子圓洪等雲遊到此,發願復興古剎。

廣濟殿: 濟公乩童踩信眾背 網批:譁眾取寵

其父病逝後,洪福無力安葬,遂將其父焚化後入罐,安置在茅屋中朝夕敬拜。 每當思及無法為父安葬之事,常心生悲痛,當時楊宅聘有一名勘輿名師,見洪福孝心,便有意加以點化,加上楊姓富人平日待人刻薄,不遵禮數,只有洪福誠心侍奉,便暗中將楊宅的吉地,告知洪福,交代他將父親骨灰埋於此地。 並囑葬父後,攜母向東行,如遇騎牛人、人戴銅笠時,該地即為棲身之處。

廣濟寺,北京著名古寺之一,座落於西城區,現為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濟殿 歷史悠久,文物巨豐,在國內外佛教界享有崇高聲望和廣泛影響。 五爺廟是五臺山寺廟建築群中佔地面積最小的(只有2040平方米),坐北朝南。 而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萬曆年間,當時只有一座萬佛閣,是塔院寺的一個下屬寺廟,清代才增建了供奉五爺的龍王殿。

洪福依言向東行,母子二人走道詩山十二都庵眉寨時,適逢暴雨,洪福看到牧童避雨於牛腹下,和尚手拿銅鈸遮雨,知曉此地即為母子定居之處。 洪福十六歲時,某日,忽然牽牛上山,端坐在盤石上圓寂升天,之後村人為他蓋了一座小祠堂,從此,常顯靈威,勸化世人,行醫救世。 目前寺廟外觀為一九八五年動工重建,樓高二層,一樓王爺廟供奉池府千歲,二樓供奉李府千歲、吳府千歲,走過百餘年,王爺廟見證地方發展過往,仍讓人回味再三。 【本報台南訊】委身在台南市鹽水區中山路狹小巷弄的廣濟宮,又名月港王爺廟,供奉池府千歲為主神,已有一百七十年歷史,池府千歲神威顯赫,見證鹽水發展點滴。 景點旁木料上雕刻而成的海島觀音和108羅漢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