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正招標聘請顧問為鄧公祠一帶鄧族歷史建築設計文物徑,讓更多人認識氏族在港「落地生根」的歷史及社會發展。 古蹟辦昨日在會上解釋,多年來業主擔心一旦公祠納入法定古蹟,便會喪失業權,雙方遂於1994年達成15年的協議,只把它列作「認定古蹟」,業主應承期間不清拆公祠及開放予公眾,政府則支持維修開支。 經古蹟辦多番解釋,業主了解公祠列入古蹟不影響業權,政府亦會負責維修保養工作,近年終同意把公祠列為法定古蹟。 有委員認為,過去古諮會會議都是閉門進行,令公眾對法定古蹟的定義及業權(見表)等存在誤解,認為當局要加強宣傳及教育。 聘顧問設計鄧氏文物徑 在廣瑜鄧公祠附近還有數幢鄧族歷史建築,包括二帝書院、長春園、洪聖宮等,形成獨特的氏族建築群,政府正招標聘請顧問公司,以設計文物徑,勾畫香港定居的著名宗族的歷史及社會發展。

  • 曾出版十多本書籍,包括《融會中西:澳門文化之旅》、《被遺忘的歷史建築》、《香港節慶風俗》、《神聖與禮儀空間:香港基督宗教建築》、《城市地標:殖民地時代的西式建築》及《時代見證:隱藏城鄉的歷史建築》等。
  • 為擴展空間及適應戰後教育需要,原建於1902年的德國會所大樓被拆除,於1963年改建成新座(New Building)。
  • 天井兩旁為廂房,後進明間設有神龕,以供奉鄧氏歷代祖先。
  • 石橋由六塊花崗石板,並排架於石墩之上,同時在奠立了一個花崗石碑記載這件事件。

除了塌牆的舊中區警署前已婚督察宿舍,港島的荷李活道文武廟及大坑蓮花宮的主要建材亦是青磚,前者估計於1847至1862年期間落成,由三幢青磚建築物構成,佈局屬於「兩進三開間式建築」。 1979年6月5日,亦即是世界環境日,長春社與香港文物學會發表聯合聲明,提出6項環境、休閒及文化理由,要求保育該處,並將它發展成公園。 城市規劃委員會於6月8日拒絕,指保育建議將會阻礙商業發展及干預香港的整體經濟。 同年7月,長春社公布研究,指該處有21種樹木品種,而同年8月,香港大學William Kyle博士發表微氣候研究結果,指該處的樹木是尖沙咀的城市綠洲,可舒緩尖沙咀南的熱島效應。 長春社又指出,前水警總部曾經為日本皇軍駐港總部,日本皇軍又在地底掘了兩條隧道,以備戰時所需,建築物有歷史價值需保留。 多個民間團體聯手向政府呈交了一份50頁長的報告,要求保育該處。

廣瑜鄧公祠: 新界五大氏族

4幢古蹟中,以甘棠第「最年輕」,於1914年落成,是何東胞弟何甘棠的大宅。 何甘棠除了是傑出商人及慈善家,年少時就讀中央書院,與國父孫中山是同窗,他亦是國際武打影星李小龍的外公。 廣瑜鄧公祠 又名來成堂,位於錦田水頭,是一所歷史悠久的 寺廟 ,同時也是一個熱門的 觀光 景點 , 廣瑜鄧公祠 亦已被評為 古蹟 。

在歷屆香港中學會考及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聖若瑟書院是產生最多會考「10A狀元」學校之一,截至2011年,共有16位,全部為會考「10A狀元」,排名全港第7。 該處於1917年興建的的南座新樓,自1925年起成為華仁書院校舎;1955年再成為聖貞德學校校舎,直至1960年重建。 而1881年建造之原聖若瑟校舎,1920年起改作住宅,直至1987年才由長江實業重建成豪宅樂信臺(1990年第一季入伙)。

廣瑜鄧公祠: 教育活動在惡劣天氣下的特別安排

清康熙元年香港遷界,元朗居民遷界至茅洲,茅洲供奉的洪聖被當地人稱爲把港大王,祈望洪聖能幫他們守住港灣,免除颶風、洪水的灾難。 直至康熙八年,清廷批准復界,居民由茅洲回香港,據説茅洲把港大王挺靈驗,遐爾聞名,鄧氏設立元朗舊墟時同時建了一座大王古廟,把茅洲的南海洪聖大王請到元朗。 數周後,書院的錄取人數增長一倍,修士決定暫緩招收華人,同時擴充校舍。 1876年6月,高神父用一萬四千元購置了一幢位於堅道9號的華麗房子作校舍。 學校一直培養出香港及海外的社會領袖,包括國家元首、諾貝爾獎得主、及奧運選手。 學校的部份學生來自香港顯赫家庭,包括早期英殖的何東、李佩材家族,及後來的羅鷹石、李兆基家族。

1996年竣工後,鄧氏於元宵前來宗祠進行點燈儀式。 牆身以青磚築砌而成,屋面蓋以傳統的木結構人字瓦頂。 祠堂正面外牆獨特的灰塑裝飾和祠內刻工精細的木雕,至今仍可見。 永隆圍裡有一幢耕心堂鄧氏祠堂,裡頭有一塊「重修鄧國賢祖」的碑誌以及鄧英元之武魁功名牌匾,鄧英元與鄧鳴鶴皆是錦田鄉出名武官,鄧英元文武雙全書法造詣高,在錦田鄉各處留下筆跡。 談起功名牌,全錦田鄉(甚至可以說是全香港)保存功名牌匾最密集的地方,並不是鄧氏宗祠,而是永隆圍圍門。

廣瑜鄧公祠: 廣瑜鄧公祠 (

牆身由紅磚築砌而成,門窗四周飾有花崗石,露台建有精巧的鐵製欄桿。 甘棠第是本港首批以鋼架興建,並鋪設入牆電線的建築物。 柚木鑲板隨處可見,主要房間的天花均飾有以金箔點綴的灰塑鑲板。

周王二公書院為兩進式建築,門旁對聯:「粵海被鴻猷萃一姓以報功虔恭罔懈 錦田歌樂土際中天而獻壽歷久彌芳」。 書院內有草書寫成的對聯,「上座得南薰,五六月無暑氣;下堂皆北面,二三更有書聲」,另一聯「品竹評花,得意時何思何慮,烹經煮史,解悟處無古無今」,筆飛墨舞的草書正是錦田的武舉人鄧英元所寫。 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曾任廣東陽春縣令的鄧漢黻曾孫鄧符協,在卸任之後遊覽至錦田一帶,因感其風景秀麗,遂遷居岑田圭角山(今錦田桂角山)下定居,並創辦力瀛書齋,是香港已知最早的書院。 廣瑜鄧公祠 水頭村是鄧族發源地,是條十分有歷史的村落,因此村內很多古建築,甚至很多原居民仍是住在磚屋裏,就像走進中式的老街,回到過去。 由二十一世祖鄧權軒的後人建於咸豐十年 (1860年)建造。 另外,長春園的設計為有防衛之效,在正面牆身頂部有兩個圓洞是作防禦之用。

廣瑜鄧公祠: 元朗「四大古橋」

去年 到北京旅遊,在孔子廟國子監裡欣賞了大量科舉金榜石碑, 走近去看,可以找康熙廿四年進士「鄧文蔚」的名字,正所謂金榜題名。 錦田鄉打醮正醮日,除了行香之外,最難得是可以參觀鄧氏祠堂,平日大部份建築物均鎖上大門,只有在宗族活動才開放,除此之外,就是打醮正醮日。 跑遊元朗,二零一五年錦田鄉酧恩建醮,由元朗市出發,經過拗頭狐狸過水橋然後沿治河路跑向周王二公書院。 今次有幸與《程尋香港》溫佐治會合,同遊水頭水尾,先從錦慶圍牌樓進場,會被巨型醮棚及無數花牌陣所吸引。 看花牌,一定要留意鄧氏各房及商號,看錦田鄧氏的頂盛。 位於錦田水頭的廣瑜鄧公祠又名來成堂,清康熙40年(即1701年)由鄧像六建成,紀念鄧族第17代祖先鄧廣瑜。

廣瑜鄧公祠

書齋內仍保留着舊時學生用的書桌,步入其中可想像當時學生的上課情況。 清樂鄧公祠又名「思成堂」,是錦田最古老及最具規模的祠堂,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此祠獨特之處在於正門門框、牆基及山牆旁邊的檐柱均以紅砂石所造。 紅砂石是香港罕見及珍貴的建築物料,不但為清樂鄧公祠增添富麗堂皇的氣派,亦突顯了它在村中的重要性。 廣瑜鄧公祠 【攝影好去處】【元朗好去處】 來到錦上路,可能大家都只會在地鐵站附近的跳蚤市場,又或者到吉慶圍逛逛。 但其實深入錦田,還有一條集中了很多法定古蹟的村落,叫作「水頭村」。

廣瑜鄧公祠: 廣瑜鄧公祠

天井兩旁為廂房,後進正廳設有神龕,以供奉鄧氏歷代祖先。 建築物牆身以青磚築砌而成,屋面蓋以傳統的木結構金字瓦頂。 祠堂正面外牆獨特的灰塑裝飾和祠內刻工精細的木雕,至今仍然保留下來。 祠堂的全面修復工程於一九九六年竣工,工程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監督。

周王二公書院建於1684年,為紀念清朝兩廣總督周有德和廣東巡撫王來任而建,以感謝二公上書朝廷,成功解除居民遷界之苦。 雖然書院現非作教育用途,但周王二公的神位仍然供奉於此。 泝流園又名知稼堂,由鄧權軒建於 18 世紀末,原為解決糾紛的衙門,19 世紀中開始改作卜卜齋學堂,藉此提升鄧氏子弟的教育水平,同時輔導應考科舉的門生。 廣瑜鄧公祠 1952 年後,鄧氏大部份子女都轉讀錦田公立蒙養學校,泝流園遂停辦卜卜齋。

廣瑜鄧公祠: > 香港好去處搜尋

八鄉植桂書室的修復工程已於二零一零年五月完成,至於沙頭角葉定仕故居和廈村鄧氏宗祠的修復工程則仍在進行中。 )是香港現存首間羅馬天主教男子學校,創校於1875年,為基督學校修士會(喇沙會)於香港成立的首間學校,設有小學及中學,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學校。 在學術、體育、文化及課外活動均有卓越表現,貴為傳統名校。 建於1920年的校舍北座(高錕教學樓)及西座(科學樓或教堂樓)被列為法定古蹟,而建於1935年的堅尼地道26號則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另外,古跡辦於西貢和南丫島進行由小型發展項目(例如新界的小型屋宇發展)引起的考古調查和發掘,讓這些地點的考古文物材料得以保留。

廣瑜鄧公祠

記得起鄧鳴鸞的話,洪聖宮的香爐就是鄧鳴鸞中武舉之同年 奉立。 昔日一般圍村村民會在家族宗祠中決糾紛,而水頭村要由鄧權軒興建知稼堂去處理族中問題,可見當時鄧權軒在村中的重要地位。 回顧這四條古橋的名字是頗有意思的,現時香港的道路天橋名稱正缺乏這一份含蓄了。

廣瑜鄧公祠: 廣瑜鄧公祠逾三百年歷史

泝流園又稱知稼堂,屬於二進式建築,由鄧權軒於乾隆四十年 ,原本是村解決族中原為解決糾紛用,其後改為卜卜齋學堂,泝流園自從錦田公立蒙養學校創辦後便停辦,現時成為村中村務之用。 錦田公立蒙養學校成立,令到錦田傳統村落開始停辦,包括在鄰的永隆圍耕心堂學堂。 水尾村 297 號 從水頭路直入,第一幢是水尾村清樂鄧公祠,於明朝弘治期間 (約1490) 為紀念鄧欽長子鄧清樂 (十七世祖) 而興建。 清樂鄧公祠屬於三進形式,由於祠堂四周空曠,突顯出建築物之宏偉規模。 祠堂不予開放,在門前可以窺看到中廳內的「思成堂」匾額,這是清朝進士初彭齡於乾隆五十九年 所書。

時至今日,泝流園已成為錦田水頭村醒獅團總部,鄧氏每逢節日和舉行婚事,都會在這裡擺設盤菜慶祝。 錦田位於新界元朗,原稱「岑田」,與屏山、廈村、十八鄉、八鄉和新田合稱「元朗六鄉」。 錦田水頭村和水尾村一帶至今仍保留了不少鄧氏族人的歷史建築,如清樂鄧公祠、二帝書院及周王二公書院等等。 鄧族重視文教,除了周王二公書院,水頭村還有多處地方作育文武英才,包括二帝書院、泝流園、力榮堂、長春園和鄧虞階書室等。 二帝書院建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已成法定古蹟。

廣瑜鄧公祠: 香港中學會考及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狀元名單

2009年5月時還開設一間臨時的屈臣氏酒窖分店。 至彭桂時攜子遷居粉嶺龍躍頭,彭氏至元朝末年因人丁單薄,受外地遷來的鄧季琇一族欺壓,移居粉嶺樓一帶,而龍躍頭則變成龍躍頭鄧氏的聚居地。 由於人口繁衍,部份族人遷居鄰近的粉嶺圍立村,建立正圍、北邊村及南邊村三條村落。 此外,部份族人亦定居蕉徑彭屋、上水掃管埔村及大埔汀角村等地,人數約4600人,亦有記載其族人曾於清朝年間於香港島掃桿埔一帶建立箒管莆村。

廣瑜鄧公祠: 校舍設施

先祖鄧漢黻四世孫鄧符協於北宋初年入元朗錦田,至今新界鄧氏子孫後代人數多達十萬人。 鄧氏五大房中有兩房仍居今日新界,其餘各房已遷返內地。 其中元禎房聚居元朗屏山,而元亮房則繼續聚居錦田。 其後,元亮一房更分支到元朗的厦村、輞井、屯門的紫田村、粉嶺的龍躍頭、沙頭角的萊洞及大埔的大埔頭一帶,為新界鄧氏主要一支,更為南宋皇姑趙氏之後。

廣瑜鄧公祠: 古物古跡辦事處

主樓梯及其他當眼位置裝設色彩斑斕的玻璃窗,並以當時流行的新藝術風格圖案作為裝飾。 文物館以中國文藝復興風格建造,糅合了中西方的建築特色。 館內的祠堂布局和建築物正面的中式裝飾,展現中式建築風格,而西方建築元素,則見於建築物側面和背面的小圓窗及弓形拱窗,以及文物館內部的西式扇形窗和雙柱式桁架。

廣瑜鄧公祠: 學校傳統

同時他在九龍漆咸道建立了聖若瑟書院九龍分校,即是現在喇沙書院的前身。 高年級的三班為學生參加牛津大學的考試作準備,分為高班、初班和預備班。 根據政府補助學校的考核報告,書院無論在學生人數,以至考試成績,皆為香港之首,被稱為天主教教育的旗艦。 1879年,在天主教徒總督軒尼詩影响下,政府放寬學校補助計劃中關於世俗教育的條件。

廣瑜鄧公祠: 香港傑出學生選舉

現時便母橋旁又出現一條新橋,橋前後建有便母亭和公園,整個建築群有點格格不入,搶去了便母橋的風頭。 先後探訪過元朗「四大古橋」:錦田便母橋、公庵會仙橋、白沙達道橋、八鄉利達橋,四大古橋都有百年歷史,最舊要數上這一條便母橋。 鎮銳鋗鄧公祠曾經於清乾隆元年、嘉慶廿二年、道光年間和1980年重修。 祠堂前有一幅大得誇張的照壁,由於祠堂未有開放,未能欣賞到祠堂裡各個功名牌匾和《鄧族鎮銳鋗祖祠茂荊堂重修緣起》碑記,茂荊堂曾經村中應考科舉的學校,現時是村民聚集商議村務的地方。 事實上鄧洪儀有四名兒子:鄧欽、鎮、銳、鋗,長子鄧欽一房己建有清樂鄧公祠,而鎮、銳、鋗三房後人合建了鎮銳鋗鄧公祠。 談回清樂鄧公祠,建築物正脊上有一對鰲魚裝飾,屋脊上刻有青龍浮雕、兩端有瑞獸一對。

二樓是秘書辦公室,一樓設有一般辦公室和康樂室,而地下則是圖書館。 課室則設於新興建、於1920年由港督司徒拔爵士開幕的北座教學大樓。 1926年,西座(又稱教堂座/科學大樓)落成,設有教堂、實驗室,及第二個禮堂(今舊禮堂)。

廣瑜鄧公祠: 廣瑜鄧公祠列法定古蹟

書院在「二戰」期間已不再作學校,戰後則一直棄置。 荒廢多年,殘破不堪,部分天面、前院圍牆及主牆經已倒塌,牆上灰塑更是模糊不清。 直至1992年被列為法定古蹟,在鄧二帝會成員的支持下,同年11月進行緊急維修,1994年底修復後的書院恢復昔日光彩,並開放供市民參觀。

廣瑜鄧公祠: 文武二帝

鄧鳴鶴是倡議興建二帝書院其中一員,差一點也遺漏了,長春園就是鄧鳴鶴所建。 思成堂在旁是長春園,2015年長春園後園有一台百年木製抽水車被燒毀,報導述這台抽水車曾被清朝鄧文蔚進士使用過。 要知道鄧文蔚是康熙24年 考中進士,相差三百多年歷史,不知道這台抽水車是否跟鄧氏涯過如此幾百年的秋收。 聽說鄧族有人收藏了力瀛齋的瓦片,那麼這一件古董是相當珍貴。 欣賞地獄場景之餘,每個殿下方佈置有各種民生百態、有一家大細的公仔造型,本來係幾乎清一色公仔人物的時候,會看到建築物上寫有店舖商號,例如「永豐秤磅」、「漢記農具」等,是昔日農業社會的商號,可以說是打醮版清明上河圖。 遊覽錦田水頭水尾村的古績景點 可先到吉慶圍,再步行經錦田河或乘的士至水頭村。

錦田鄧氏定居錦田超過 900 年這歷史,從宗族成員口述流傳關於其開基祖及風水的傳說,已經屬於香港本地一項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之非物質文化遺產。 鰲頭石意頭好,因為「鰲頭獨佔」有考中狀元的意思,昔日皇帝殿前階上有巨鰲,能夠進入翰林院即是攀上鰲頭。 「鰲頭石」豎立於圭角山上,據說當年在「力瀛書院」的學生經常攀上「鰲頭石」祈求早日登科,鰲頭獨佔,同時也是一項健康運動。 新界大氏族都擁有著名的風水墓穴,把先祖埋葬於風水穴中,可以福澤後人。 事實上不止如此,從鄧氏一份處稅記錄中可以追蹤到鄧氏擁有的土地曾經遍及香港島、黃泥涌、薄扶林等地,甚至青衣島,所以鄧氏貴為香港新界五大氏族之首,富甲一方,擁有良田萬畝,而向朝廷上繳稅項亦為重要,是族人土地擁有權的証據。 1962年,原為德國會所的舊翼拆卸,改建為一座新的八層高現代建築物,稱為新座,並由港督柏立基爵士開幕。

廣瑜鄧公祠: 歷史

水頭水尾村集中了多個古蹟,如二帝書院、泝流園、廣瑜鄧公祠、力榮堂、洪聖宮、長春園、清樂鄧公祠、周王二公書院、便母橋、鎮銳鋗鄧公祠、天后宮和錦田樹屋等,每個景點相距只是數分鐘路程。 錦田水頭村 85號力榮堂書室是由鄧履元後裔於1835 年前興建,這幢書室屬於鄧氏的私塾。 書室正式開放,照壁和拱門裝飾仿佛把書畫藝術都加入建築裝飾。 從知稼堂 (泝流園) 大門鐵閘外看到前院樑懸掛著的「父子登科」牌匾,父子鄧科是紀念鄧鳴鸞及其子鄧廷柱先後於道光元年 及道光二十年 廣瑜鄧公祠 考中武舉人所立,在其子鄧廷柱考中武舉同年 亦參與籌辦二帝書院。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