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做好預設的功課應該如何提昇靈性的層次,放下執著,成為真正無所求、無所得的覺悟者;所謂入世不溺於世,出世不厭世。 希望本書能幫助受苦的病者照亮回家的正確道路,像路燈、燈塔一樣,忠誠地陪伴著。 本書希望在風雨如晦的當下做出提醒世人的忠告,別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選錯方向,浪費一生的時間,到頭來人生功課也沒有完成。 最大的關鍵在於我們不認為手中是空空的,不想失去所擁有的;亞歷山大大帝死亡前就已經告訴我們,在龐大的馬其頓帝國中,從他手中竟然空無一物。 我們死亡時手中空空,什麼都帶不走,於是放得下不再執著。
此次應我們的心靈導師張明志醫師的邀請寫序文,張醫師以其多年陪伴末期癌症病患所體悟的靈性關懷經驗,不分宗教信仰的理論及體驗,撰寫出最接近癌末病患的臨床關懷。 藉由個案討論的帶領,讓讀者可體會各種癌末生理現象的靈性表達,合理解釋各種靈異的環節,以宗教關懷的理念去完美闡釋,對專業的醫護人員也可啟發其靈性領域的教育。 張明志 目前在世界各國中,台灣心血管健康及癌症平均存活期,諸指標性評比已落入中後段班,也落後亞洲先進國,這是警訊。 醫療提供者也應檢討因應,不沉迷於過去讚譽;例如健保財源是否回歸國家一般歲入,得到合理分配的設計,才能永續經營。
張明志: 新聞搜尋:
據說在臺灣有三、四十萬這樣的人,躺在醫院、家裡或安養中心。 老年時代來臨,這問題將更快速地惡化,必成社會沉重的負擔。 四十二年前我結束實習醫師訓練,為了不想面對病人的死亡,排除了內外婦兒四大科而選擇擔任復健科醫師。
- 但是很遺憾的是很多這類的臨床試驗,但是幾乎都失敗。
- 甚至還期待,最好可以不要面對末期病人,說什麼道別、道謝、道歉、道愛的話。
- 修女在最後的日子裡常常胸口疼痛、呼吸困難,死於心臟驟停。
- 多年前我有一位同事,他得到肝內膽管癌,這種癌症除了手術切除乾淨,別無他法,一旦轉移,只能緩和治療。
- 希望可以補強另一本著作《隨時放得下的功課》有所不足之處,同時,拋出此議題與從事臨終關懷者分享經驗。
- 因為人類文明與文化的傳承,必須依靠語言或文字為媒介,經由口述或是手寫,而有世代的「說書人」或留下歷史文本。
- 我當醫師屆滿三十年,從事安寧療護工作初期就讀過張明志醫師的著作,很榮幸毛遂自薦而能為前輩醫師撰寫推薦序。
例如不積極使用維生系統,放棄急救CPR,放棄其他檢查與支持療法,對嗎啡、鴉片類的止痛藥使用更加人性化等。 「症狀多元就像是千面女郎,通常都要六個月才能診斷出來。」張明志醫師坦言,通常第一時間會懷疑是否為癌症? 因為發燒也會被懷疑為感染,抽血可能被判斷為貧血,由於沒有特殊標記可以辨識,淋巴切片也會診斷為良性發炎,診斷的關鍵角色落在病理科醫師。
張明志: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靈性照護
凝視死亡,不為恐懼,而是看見過渡中藏有的機會,解脫自在。 成為醫師,是一種因緣; 成為佛弟子,是另一種因緣。 跟著主動脈半日醫師半日僧的奇幻旅程, 走過他以生命築起的安穩堅固的橋梁, 覺悟地哭、幸福地笑, 而且不經肉體痛苦便能渡河。
他的歌在主题,演唱风格上更靠近中国大陆的民族情感。 词曲大多的以民族,国家,故乡的情感出发,内容更为积极向上。 这也是他成功的很大因素,毕竟八十年代初的中国人,还需要有个适应的阶段。 这类清新而健康的歌曲更容易在各阶层,各年龄层中传唱。 小兒白血病(以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為例)的成功率很高,十年存活率可在七成以上,可以說許多病例已被治癒。 所以小兒白血病,以化學治療為主,倘有復發者再進行骨髓移植。
張明志: 健康網》「癌末」該選擇活得好?還是活得久? 醫師談生命的終極學分
生病不是罪,死亡不是罪,藉由生病,才會知道人類的渺小,藉由生病才會珍惜每一天平安的日子是多麼需要眾人的幫忙,需要風調雨順。 死亡只是考驗結束的過程之一,不是及格、不及格,也不是獎勵與懲罰。 死亡只是樂章的結束,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生命樹的盡頭是永恆的生命,知識樹的盡頭是死亡。 科學家喜歡創新、扮演上帝,像魔法師一般。 再利用創新事物換取商業利益,再左右政治,可以預見的結果將是死亡會在盡頭等待。
國人就醫習慣注重高科技檢查、多重或重複用藥、高就診率,在缺乏有感的部分負擔制度下,珍惜醫療資源很難落實。 全球先進國家醫療支出約占GDP的8.8%,而台灣是3.7%,相當廉價的醫療支出,是醫護人員全體辛勞所換來的。
張明志: 助百位病人在家善終 安寧居家護理師感慨「常要練習說再見」
除了專業學識外,也須全盤了解整個病程可能會面臨的難題,所謂做到身、心、靈的全人關懷。 醫師不只醫病,還要醫人;不只醫治病人,還要包括病人的家屬。 因為病人並非單獨的存在,影響病人治療計畫和預後的還有家屬。 張明志 不是只有病人因病受苦,病人的家屬也受到重大的影響和創傷。 從事婦產科的先生無法面對死亡,結果我的公公失智,插管臥床十二年,婆婆被綁在床邊十四年。 公公離世時,婆婆已經八十八歲,步履蹣跚,垂垂老矣!
最簡單的診斷方法就是周邊血液抹片的顯微鏡檢查。 常見特點是血液中白血球過多(1-2萬至30-40萬不等),但是因為需與其它疾病做鑑別診斷,所以髖骨或胸骨柄的骨髓穿刺檢查是絕對必要的。 骨髓抹片經由多種的特殊染色或單株抗體的處理即可分別許多亞型的白血病,如淋巴球性、單核球性或骨髓性白血病等。
張明志: 健康網》顧眼護心控血糖 醫曝地瓜5大好處
台灣兒癌團隊TPOG有各種危險群之治療方案,治療期長達1-2年,成績在亞洲數一數二。 成人治療方案多參考歐美,既有GRAALL,CALGB 8811,CALGB 9111,HyperCVAD,Linker方案等等。 但是成人有四分之一多的病人有費城染色體,則可以比照慢性白血病CML之治療使用酥胺基酶抑制劑TKI。 成人ALL預後不佳,與AML差不多,有些更不容易治療。 很多病患及家屬常常問到有無新藥或標靶治療,畢竟醫學日新月異。 張明志 但是很遺憾的是很多這類的臨床試驗,但是幾乎都失敗。
他自幼喜欢唱歌,一直想成为一名歌手,也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但除了在22岁那年获得过一次全港业余歌唱大赛的冠军外,几无任何成绩可言。 張明志 198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张明敏以民歌手形象出现在舞台上,但始终是个小角色,生活还是靠在电子表厂的工作。 1984年,正值《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之际,中国中央电视台首次正式邀请张明敏先生参加“1984春节联欢晚会”。 于是,他带着“我的中国心”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大陆演唱的香港歌手。
張明志: 張明志學術專著
當醫學已進入緩和治療的方向,不再做化學抗炎治療,不做放射治療,年齡老邁加上多重器官衰竭,生命跡象不穩定,家屬急欲知道:如何能立即解除病患之痛苦,尤其是身體之疼痛? 張明志 目前採取的治療模式,能否為他們勾勒一個新的願景? 張明志 例如:可以讓病人再度看日出,上館子吃一頓好飯菜。 張明志 有許多人覺得自己被孤立了,該看的親戚也來了,沒有來的親戚沒什麼話好說,乾脆也不來了。 假若病人可以看到人生的前景,了解真理,知道永生或生死相續的哲理,或許他們漸漸會看得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