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大部份的樹木因為阻礙雙層巴士行走而被鋸去,只剩下九龍公園一小段仍然留有當年種下的大樹。 彌敦道號 九巴宣佈,受火警影響,彌敦道(介乎佐敦道至梳士巴利道)封閉,九巴途經該區的巴士路線會改道行駛,班次或因而有所延誤。 九巴已加派外勤人員協助乘客,並呼籲乘客預留充裕的出行時間。 每逢維多利亞港兩岸除夕倒數活動舉行前夕,尖沙咀一段彌敦道會分階段進行封路措施。 由於彌敦道沿途交通繁忙,數十條巴士路線行經每個角落,運輸署一直致力重新編排巴士站位置及停站路線組合,在2000年2至3月間重組整段彌敦道各個巴士中途站,涉及97條巴士路線。 彌敦道號 署方根據各路線目的地及車站位置地理環境,適當地編排每個分站路線組合,以及取消近距離巴士站。
一般人行經此街,只留意兩旁的商店和食肆,甚少注意昔日留下來的建築物。 尖沙咀中間道海員之家重建地盤發生四級火警,焚燒逾9小時,至今(3日)早上8時30分才被大致救熄。 受火警影響,現場路面仍然封閉,市民出入該區,要留意交通情況。
彌敦道號: 道路結構資訊
現時,介乎太子道西至旺角道之間一段彌敦道,是政府在旺角劃設的「專營巴士低排放區」,只准歐盟四型或以上巴士行走。 內每小時停站次數由6300次減至5400次,約佔總數14%。 運輸署及後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繁忙時段巴士在彌敦道的行車時間平均節省約6至7分鐘,減幅達20%,成效理想。 為配合九鐵 尖沙咀支線、地鐵 尖沙咀站和梳士巴利道行車隧道等一連串工程,彌敦道尖沙咀段自2002年起實施一連串改道措施,巴士站亦須臨時遷移。 彌敦道號 「彌敦道190號」由陳氏家族建於1932至1937年間,現時是尖沙咀區內碩果僅存的戰前洋樓,洋房外觀以「裝飾藝術風格」輔以「新古典主義」的建築元素裝飾,內部空間使用上又近似華南地區的店屋。
1864年村民被當局要求遷往油蔴地,以騰出地方設立軍營。 第一座名為「威菲路軍營」,以英軍駐中國、香港和海峽殖民地司令威菲路(Henry Whitfield)少將命名。 高峰期有80多座營房,今天拆剩4座,周邊已在1970年闢為九龍公園。
彌敦道號: 香港大廈搜尋
以致於有些人視而不見;有些人看了一眼,就慌忙轉過頭去;而有些人為它停下,卻只留一句慨嘆轉身就走。 一條彩帶斷開了,就這樣垂掛隨風飄曳著,輕輕的、悠悠的看似隨心自在,但我總認為它在向我控訴。 三座宏偉的建築各具特色,太空館外形呈米色半球形,演藝場館設計的非常現代化,藝術館則是香港第一座純粹作為博物館的密封式建築。 它們有致地擺放在大理石鋪就的華麗廣場上,呈現出濃濃的文化意韻,共同營造着港島這個融合多元文化的獨特形象。
- 為了處理有關問題,屋宇署今年九月起推出「招牌檢核計劃」,允許部分違例招牌在經建築專業人士或註冊承建商進行檢查、鞏固,並由屋宇署核證結構安全後,可以繼續保留使用,但以後每隔五年須重新進行安全檢查及核證。
- 為紀念此事,香港政府將剛落成由窩打老道至亞皆老街的新路命名為「加冕道」(Coronation Road)。
- 研究團隊建議政府,將「彌敦道190號」重新評級為一級歷史建築,加以保育。
- 1904 年,港督彌敦積極發展九龍半島,擴闊彌敦道為一條可作六線行車的大道,並延長至窩打老道。
- 四年後的 1901 年,九龍半島人口進一步增加至 42,976 人,其中油麻地的居住人口增加至 16,859 人,旺角及旺角咀分別增加至 3,056 人及1,147 人,尖沙咀則沒有統計數字。
当时的人称弥敦道为愚蠢的弥敦(Nathan’s Foo)。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弥敦道是两旁种满大树的林荫大道。 后来大部份的树木因为阻碍双层巴士行走而被锯去,只剩下九龙公园一小段仍然留有当年种下的大树。 彌敦道號 經歷多年發展,彌敦道沿途發展成繁盛商住區,商廈與店舖林立。
彌敦道號: 附近地點
彌敦道全長約 3.6 公里,南起梳士巴利道,北接長沙灣道及大埔道,經過佐敦及油麻地一帶。 港鐵觀塘綫及荃灣綫太子站至尖沙咀站段,均在彌敦道底下平行建設。 盡管彌敦道車水馬龍,但亦只是繼香港島軒尼詩道後車輛流量第二多的道路而已。 彌敦道(Nathan Road)是香港最著名道路之一,人多車多、繁忙擠迫是常態,因它是九龍油尖旺區的交通樞紐,由北至南貫穿太子、旺角、油麻地、佐敦,最後直達尖沙咀海旁,可以說沒在彌敦道走過,便不算到過香港了。 另一方面,英皇喬治五世於1911年加冕,窩打老道至亞皆老街一段被冠名「加冕道」(Coronation Road)。 1926年,香港政府完成九龍半島夷平工程,而加冕道亦延展至界限街,此時政府也將兩條街道合併為現今的彌敦道。
另一方面,在油蔴地窩打老道向北開闢的「加冕道」亦多次延長,1919年延伸至亞皆老街,翌年再伸展至快富街,之後又有另一座山崗阻隔去路;1923年再度夷山,使加冕道接駁大埔道,直通新界。 1925年金文泰就任港督,翌年將彌敦道與加冕道連成一體,統稱「彌敦道」,由尖沙咀梳士巴利道直達旺角界限街,成為九龍半島最長的馬路。 在《北京條約》簽訂前,兩廣總督勞榮光以租賃方式,將九龍半島以每年500元租給港英政府。 很簡單,為了修築火車路軌及總站等設施而要開山劈石、移山填海,帶來更多可資運用的土地資源,接着還要擴建碼頭及其他交通接駁網絡,強化內外聯繫;至於因原來馬路不敷應用,必須擴建,則誕生了日後的彌敦道。 這裏尤其需要補充的是,由於九龍半島過去一直沒得到充分發展,居住人口不多,例如在 1891 年,整個九龍半島只有 19,997 人。
彌敦道號: 旺角的其他文章(
二戰爆發,香港淪陷,「永青餐室」在日佔初期遭日軍徵用,成為民政官員用膳的地方,陳家轉為服侍日本民政、總督部官員等食客的傭人。 由於軍中表現卓越,他先後獲晉升為上尉(Major)和上校(Lieutenant Colonel)軍銜。 此外,還有在1984年1月香港的士罷駛事件、2016年農曆新年引發的旺角騷亂以及2019年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等。 彌敦道經歷逾百年,初期位處軍事區和歐洲人住宅區,後經政府大力發展,商店、食肆和戲院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文件又提到,評審小組亦已檢視另外6個歷史建築,建議將灣仔消防局評為二級歷史建築,而前沙田鄉事委員會辦事處、上環文咸東街113號,以及西營盤高街20號的唐樓則擬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今天許多人只說彌敦道是一條購物大道,但若細心留意的話,街道兩旁還保留了不同年代的歷史建築,見證彌敦道的流金歲月。 1925年金文泰就任港督,翌年將彌敦道與加冕道連成一體,統稱「彌敦道」,由尖沙咀梳利士巴利道一直貫通至旺角界限街,成為九龍半島最長的馬路。 每年一度的新春花車巡遊,於農曆新年年初一在尖沙咀繞圈遊行,其中彌敦道更是必經之路;其中彌敦道與中間道交匯處一帶更是最理想的觀賞位置。 因為該處是定點表演區,有較多時間可讓遊人拍照和觀賞花車與表演隊伍。 2014 年,香港爆發「雨傘運動」,旺角一段的彌敦道(旺角道至登打士街)曾經成為佔領區的主要地段之一。 在旺角最繁忙的十字路口,即彌敦道與亞皆老街的交界,成為示威者聚集地點,見證一個時代的抗爭。
彌敦道號: 香港史|沒有他就沒彌敦道 把尖沙咀從荒野變鬧市的「另類港督」
為免與港島的羅便臣道產生混淆,港英政府將道路易名為彌敦道,以紀念推動擴建的彌敦爵士。 彌敦道擴建完成初期,兩旁種滿大樹,但當時九龍仍人煙稀少,彌敦道因而被謔稱為「彌敦的蠢事(Nathan’s Fool)」,但今天看來完全是明智之舉。 )係香港九龍半島一條馬路,原本叫羅便臣道,係九龍區最主要幹道。 佢貫通尖沙咀到旺角成個九龍中心商業區,南至梳士巴利道,北至界限街,駁住長沙灣道同大埔道,中間經過佐敦/官涌同油麻地一帶。
撼動我心魄的是氣派非凡的半島酒店,他建得最早,於1928年建成,至今仍是世界十大酒店之一,也是香港新十景之一,名副其實的香港標誌性建築。 最初將彌敦道擴闊成一條可作六線行車的大道,並在路的兩旁種滿大樹時,九龍半島仍然是人煙稀少的地區。 當時的人稱彌敦道為愚蠢的彌敦(Nathan’s 彌敦道號 Foo)。 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彌敦道是兩旁種滿大樹的林蔭大道。
彌敦道號: 街道霓虹燈招牌
由2009年3月6日頭班車起,95、203、N216、N271及N281線不能由彌敦道右轉入旺角道,改為左轉亞皆老街、新填地街及旺角道返回原有路線,中途站不受影響。 和梳士巴利道行車隧道等一連串工程,彌敦道尖沙咀一段自2002年起實施一連串改道措施,巴士站亦須臨時遷移。 最北一段,喺北旺角,有大埔道、長沙灣道同界限街路口,之後運動場道,又太子道西,向南係鴉蘭街同水渠道路口,荔枝角道同弼街路口。 人與車不斷在我們之間穿插經過,大廈外牆的霓虹燈一層層互相交疊著,又與一盞盞汽車燈、街燈的光影交織纏繞著,代替那邊朦朧的月光照亮了整條街道。
- 建築設計受裝飾藝術及新古典主義影響,具地區性文物價值,該樓宇1970年代起由已故大生銀行創辦人馬錦燦及其家族持有。
- 隨後當局召來兩輛大型吊臂車,先把危險招牌固定,再由工人以火焰切割分解,至晚上七時許完成拆卸,解除危險後路面也在八時許重開。
- 周文港,現任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副總監、嶺南大學STEAM教育及研究中心總監、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名譽副研究員等。
- 尖沙咀中間道海員之家重建地盤發生四級火警,焚燒逾9小時,至今(3日)早上8時30分才被大致救熄。
- 彌敦由 1904 年 7 月到港履新,於 1907年 4 月離開,實際任期只有兩年多,那時他剛 45 歲,按道理不會是因健康理由下台;而當時香港、中國大陸、英國,以至歐洲其他地方,甚至世界都一片歌舞昇平,因此不似是因時局巨變而下台。
- 當時尖沙咀和紅磡設有臨時車站,直至1916年火車站大樓才建成,標誌着一個交通時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