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88年,她為”群芳慈善基金會”籌得基金達4170萬港元,資助一批學校、慈善單位和醫院的建設,受到社會稱贊。 早在1985年,群芳慈善基金會美國紐約分會特設加州路德大學、紐約丕士大學的”群芳東亞研究所”及”群芳獎學金”等機構,經常邀請著名學者來演講,或舉辦學習班,宣傳東亞文化,獎勵成績優異的東亞學生。 開放改革後,她出資修建南坑壟村祖屋的同時,也幫助鄉親建造新居,鄉親們甚為感激。 當時她剛從美返港,立即參與在快活谷馬場舉行的大匯演,並與蕭芳芳、鍾楚紅等紅伶影星合唱《滔滔千裏心》一曲,還將精心繪製的《富貴蝶來》畫幅,以及錄製卡式錄音帶2000盒獻給大會,當場拍賣,所得款全部賑濟華東災區。 同年8月,廣州市文聯和文化局藝術委員會,借酬報她捐贈之機,在廣州友誼劇院舉行”芳艷芬藝術欣賞會”,她與紅線女等同台演出,堪稱省港粵劇界一大盛事。 省人大、省政府、新華社香港分社領導在會上發表講話和觀看演出,各大報分別作了報道和發表評論文章,大加稱贊,恩平人民特為她送上了大花籃,表示祝賀。

1953年在香港被觀眾選為“花旦王”,聲名大噪。 以自創“芳腔”,用鼻顎發聲,腔調圓潤雅淡,感情豐滿,廣受歡迎。 1984年與李曾超羣成立羣芳慈善基金,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服務,並曾為籌募善款,於1987年和1991年分別在香港和廣州登台義演。 芳艷芬於1958年與醫生楊景煌結婚後退出藝壇。 一九八四年,芳豔芬與李曾超群博士成立了「群方慈善基金會」,推動慈善工作,向有需要人士施以援手。 芳豔芬積極鼓勵、捐助學術機構去研究中國文化及粵劇傳統,其熱心公益,為人稱頌,她於一九九五年獲英女皇授予英帝國員佐勳章,同年再獲美國路得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楊景煌: 花旦王”芳豔芬”

一九五七年,她與楊景煌醫生邂逅,翌年傳出婚訊 ,以自資拍攝之一部電影《梁祝恨史》隨片登台,與觀眾話別,從此息影。 在母親的鼓勵下,她十歲便到著名的「國聲劇社」,跟隨 師傅白潔初學戲,一年後便進入「勝壽年劇團」初踏台板,與紅線女同當提燈宮女。 但結果消息都洩漏了,大批香港傳媒悉聞我會去機場,大批記者清晨已圍繞公爵街十號,怎樣可以脫身呢? 楊景煌 楊景煌 由於大廈的擁有者、何東家族繼承人何世禮與國民黨關係密切,因此於香港主權移交前,每逢元旦及中華民國國慶,外牆都會掛上中華民國國旗。 東英大廈由何東家族興建,並以何東及其元配麥秀英命名。

夫婦二人鶼鰈情深,共度金婚,享受美滿的家庭生活。 一九八四年楊博士與李曾超群博士成立「群芳慈善基金」,從事公益活動。 一九八七年為求襄助善舉,重踏台板,傾力演唱,一夜籌得善款一千二百多萬,捐助香港多所慈善機構。 一九八八年群芳慈善基金會已籌得港幣逾四千萬,資助學校、醫院等多項設施。

楊景煌: 楊景煌醫生逝世 人生驛站85期

一九五九年,芳艷芬結婚息影,之後致力公益事業,於一九八四年成立「群芳慈善基金會」,以扶助老弱、提倡中國文化為主要工作,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七年期間她再度粉墨登場,把所得善款捐贈慈善及文化機構,盡其所能回饋社會。 芳艷芬曾主演超過一百五十齣粵劇劇目,另參演過一百五十多部電影,擅長飾演大家閨秀、孝女賢妻的角色;劇中人堅毅內歛、自我犧牲的情操反映了中國傳統女性的美德。 楊景煌 一九五○年代香港剛從戰亂復原過來,生活艱苦,芳艷芬在劇中的角色反映了當時婦女的遭遇和處境,觀眾對她的苦情戲形象最深。

​芳艷芬3歲時,父親把她送給了同鄉梁簪姑撫養,易名梁燕芳。 梁簪姑是梁元桂的孫女,梁元桂是清鹹豐年間進士,朝廷副欽差大臣,以及台(灣)澎(湖)兵備道兼提督學政。 她自幼學粵劇,10歲進國聲劇院,11歲與紅線女同時進勝壽年劇團,16歲升為省港大班的正印花旦,40年代在廣州大龍鳳劇團以演《白蛇傳》、唱《夜祭雷峰塔》一曲成名。

楊景煌: 楊景煌醫生逝世 消息:北區醫院深切治療部醫生初步確診

楊博士童年七歲入讀小學, 在學僅有三年,即因戰亂輟學,此後未嘗接受正規學校教育,卻能從粵劇中體悟人生哲理,積善修德,立己立人,彌足稱道。 楊景煌 主席閣下,讓我們共同表揚一個劃時代的藝術成就,一把經歷半個世紀依舊震撼人心的甜美歌聲,一位樂善好施的仁德長者,她既是讓人百聽不厭的善歌者,亦是關愛世人的善教者,請頒授榮譽社會科學博士銜予楊梁燕芳博士。 20世紀50年代末,她與香港名醫楊景煌結為伉麗,退出藝壇。

芳姐由一九五0年開始拍電影,主演的第一部電影名為《花落紅樓》;一九五三年創辦「植利影片公司」,同時兼唱粵語流行曲,作品雖不多,但幾乎每一首都在有華人的地方非常流行,如《檳城艷》、《懷舊》等。 她於一九五九年與名醫楊景煌結婚,從此退出藝壇。 二人最終在2010年離婚,單位至今仍由鞏俐持有。

楊景煌: 墳場建築

憑著個人的天份和獨特的唱腔,芳豔芬成功地為自己建立了粵劇的歌唱事業。 芳豔芬的唱腔自成流派,她所創造的「芳腔」,個盛極一時,傳誦不衰。 以《夜祭雷峰塔》 的「反線二黃腔」聞名至今,亦為芳腔流派的經典代表作。 1952 年於《娛樂之音》主辦之「梨園三王」選舉(1951 年度) 中榮膺「花旦王」[註3]。

根據醫院管理局癌症數據,肺癌是本港頭號殺手,於2011年有近4000人死於肺癌。 私人執業的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應志浩表示,目前以吸煙引致的肺癌佔最多,但有近半數肺腺癌個案,屬於EGFR基因突變引起的非小細胞肺腺癌。 他解釋,EGFR基因突變的肺腺癌因體內「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出現基因突變,故不吸煙的人都有機會得此症,患者可透過接受標靶治療控制腫瘤生長及延長存活率。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Uwants.com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楊景煌: 香港墳場教堂

1947年在香港組成艷海棠劇團,以後又組成金鳳屏劇團,新艷陽劇團等,與白玉堂、任劍輝等多位著名粵劇演員合作過。 1953年在香港被觀眾選為”花旦王”,聲名大噪。 以自創”芳腔”,用鼻顎發聲,腔調圓潤雅淡,感情豐滿,廣受歡迎。 1984年與李曾超群成立群芳慈善基金,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服務,並曾為籌募善款,于1987年和1991年分別在香港和廣州登台義演。

  • 1959年與醫生楊景煌結為夫婦,從此退出藝壇。
  • 有400多名日本人被安葬在香港墳場,其墓碑大多靠近香港仔隧道一帶。
  • 約十三歲回廣州參與「大東亞劇團」擔任幫花,並得劇團主任易劍泉改名為「芳艷芬」。
  • 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陳肇始今早得知勞永樂逝世的消息,坦言自己曾與他一起在控煙辦工作,對於痛失戰友感到惋惜,認為他醫學常識豐富,積極參與社會不同界別,並提供了不少專業意見。
  • ​芳艷芬3歲時,父親把她送給了同鄉梁簪姑撫養,易名梁燕芳。

她先後演出了《斷腸人對斷腸碑》、《多情孟麗君》、《寶玉哭晴雯》、《桃花扇》、《夜祭雷峯塔》、《陳世美不認妻》等粵劇傳統劇目。 楊景煌 10歲進入著名的國聲劇院,11歲便與紅線女進入-勝壽年粵劇團。 自參加了名伶眾多的大班後,使她有了更多更好的實踐機會,技藝有更長足的進步。

楊景煌: 香港墳場

一次在江洲鎮與陳露薇合演,另一次在聖堂墟與羅家權演出,她在《木蘭從軍》飾演花木蘭,女扮男裝,子喉平喉,運腔自如,引吭高歌,正氣凜然,同仇敵愾,借木蘭之口抒發愛國豪情,令人振奮,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 抗戰勝利後,她在廣州與梁醒波、白玉堂、薛覺先、新馬師曾等名伶同台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等許多著名劇目,場場爆滿,盛況空前。 楊景煌 在《白蛇傳》她唱“夜祭雷峯塔”一曲,以鼻顎發聲,圓潤淡雅,餘音嫋嫋,如珍珠落盤,水銀瀉地,創造了“芳腔”,形成了獨特流派,令聽者着迷,譽滿羊城。 在《白蛇傳》她唱”夜祭雷峰塔”一曲,以鼻顎發聲,圓潤淡雅,餘音裊裊,如珍珠落盤,水銀瀉地,創造了”芳腔”,形成了獨特流派,令聽者著迷,譽滿羊城。

)是香港的一座舊式商業大廈,位於九龍尖沙咀彌敦道、加連威老道及加拿分道之間,建於1965年,樓高17層,是當時九龍半島最大的辦公大樓。 東英大廈的三層商場以零售時裝、鞋店及沖印公司為主,二樓及三樓主要是醫生及牙醫診所。 香港墳場埋葬了不同层面和職業的平民,體現了香港早期的社會結構。

楊景煌: 醫生與你

寶城大廈位於西半山寶山道,屋苑被叢林包圍,前臨海景,後靠太平山,位置自成一隅,附近種滿老榕樹,拖著小狗散步,不亦樂乎。 楊景煌 這裡是是西半山最高住宅區,亦由於私隱度高,風平浪靜,故也有不少名人隱居於此。 過去名人住客包括已故前恒生董事長利國偉,也有粵劇名伶芳艷芬,以及董建華姐夫趙希虎。 最轟動的是業主,是四大探長呂樂持有的單位被釘契,他的單位早已被重售。 時移勢亦,後來有不少名人影星搬入,包括三太妹妹陳婉玉、鞏俐、楊冪及劉愷威。 再另有資料,是芳艷芬親自憶述與楊醫生初次邂逅的情景:一九五七年的聖誕節,芳艷芬參加情同姊妹的曾超群在家裡搞的不大不小的派對。

楊景煌

她人緣極好,灌錄唱片義賣,cmg(1903年4月1日-2004年5月24日)公共衛生與傳染病專家,經花旦王芳艷芬的丈夫楊景煌醫生診治。 聯絡電話,1993年,我知」,1998年以慈善名義演出。 1984年,研究藝術,和顏悅色,同年宣佈正式息影,1998年以慈善名義演出。 1984年,後代子孫在廳堂上掛上「四知堂」的匾額, DR YANG KYUNG WAUNG,香港首位華人 醫務總監。.

楊景煌: 粵劇花旦芳艷芬

該墳場建于1845年,為香港開埠早期成立的墳場之一。 這篇有關芳艷芬的文章,資料非常充實,是夢夢偶然在網海搜到的。 文章裡記錄了一些40後,50後…的點點集體回憶,更多的是80後,90後…從未想像得到的社會實況。 原來粵劇曾經是如此興盛,當代藝人也曾經有走埠登臺的光榮歷史。 抗戰期間,廣州淪陷,她所在劇團經常到珠江三角洲城鄉演出,曾多次回恩平為鄉親們獻藝。

楊景煌: 資料來源

芳艷芬和楊景煌多年來一直形影不離,雖然她在寶城大廈有一單位,但仍堅持住在加多利山獨立屋,因為這承載著一家七口的美滿回憶,即使子女經常勸她搬到港島,亦不為所動。 大仔在科羅拉多、二女在法國、三女在北京,而楊景煌在五年前去世,今年92歲的她多數留守加多利山大宅。 這位確診印度商人Vijay Kumar Daswani,於 01年以1,160萬購入寶城大廈中層單位。 他來頭不小,來自專產名裁縫的Daswani家族,在香港十分顯赫。 現時尖沙咀數間洋服店都也是這個家族的生意,包括香港裁縫老字號之一帝皇洋服(Raja Fashions),夏利里拉家族也幫襯他們做衫。

楊景煌: 楊景煌  YANG KYUNG WAUNG, RAYMOND

他是一個醫生,名叫楊景煌,他太太是英國人,不久前去世,遺下三個兒女。 楊醫生剛剛經歷亡妻之痛,有一個長假期,他也被曾超群邀請,參加了派對。 1959年與醫生楊景煌結為夫婦,同年宣布正式息影,但在1987年10月開始、1993年、1995年、1998年以慈善名義演出。

芳姐認為推動粵劇並非一個人的事,粵劇是廣東燦爛文化。 芳姐希望粵劇藝術能夠發揚光大,她並呼籲傳媒大力推動。 她寄語粵劇後輩要努力推動這藝術,接前輩的班並追求粵劇的更高層次。 她認為年輕一輩看不明粵劇,便要引導他們接觸這中國文化。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