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璇宮戲院作為演藝舞台的耀眼往績,絕不遜於後來者香港大會堂。 【本報訊】過往不少歷史建築物活化後,最後都只剩下光鮮的外殼,失去昔日光芒。 過往不少歷史建築物活化後,最後都只剩下光鮮的外殼,失去昔日光芒。 全院三萬方尺富空間感,樓座設有1173個寬闊座位,以及後來加建的400個樓上「超等」座位,以及一個容納120人的試映室。 歐德禮 曾在裏面欣賞演出的陳達文形容步進劇院的感覺很好,空調注入香薰,燈光、裝飾等內部設計和建築均達國際水平,這樣才配得起歐德禮要請來的國際級音樂家,也培養本地聽眾欣賞現場演出、購票習慣等。

吳形容當時是「創意爆棚」的年代,但他們都是飽歷風霜的一代,經歷過一戰、經濟大蕭條等,形容璇宮戲院的主事人,甚至是表演者是「做一場實驗畀我哋呢班人享受」。 他眼見60年後的今日,年青人已見多識廣,充滿能力,若要重現「創意爆棚」的精神,希望交棒予年輕人,由他們化身牽頭人帶動活化,例如由年輕人做口述歷史,訪問80歲的長者;讓年青的一輩走上舞台,將精彩的音樂呈現觀眾眼前。 吳強調,活化並非將當年的事物複雜,更重要的是如何重現當年的精神、歷史,而這種方法必須要適合現今世代。 歐德禮 吳直指,「歐德禮並非為了尋根,係佢鍾意社會嘅嗰種力量,希望可以將呢啲好嘢帶返嚟」,吳表示這亦是他最希望保育到的精神。 這種精神正好與時下「我哋真係好鍾意香港」的思潮不謀而合。

歐德禮: 建築特色

今日皇都戲院所屬地段已被大規模收購,這座屹立英皇道上65載的地標前景未卜。 歐德禮 即將決定皇都戲院去或留的新世界近年力推文藝路線,以藝術包裝多個租售業務,而企業第三代掌舵人鄭志剛亦不斷於國際藝術圈大展拳腳,上月更獲法國政府頒發「法國藝術與文學軍官勳章」。 歐德禮 假如鄭公子能保留皇都戲院,把這座文化、社會及建築價值極高的瑰寶活化成一個能貼近大眾及時代需要的多用途空間,承傳歷史,將會是彰顯文化品味及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最佳例證。

歐德禮

畢業後一直飄泊於各式文化事業:從唱片公司數據庫主任到電台客席主持到男性雜誌編輯到中學教師不等。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音樂總監兼指揮,同時擔任多家學校之敲擊導師及樂隊指揮。 自中學起筆耕多年,樂評影評文化評論時裝鐘錶人物專訪一概寫過,作品散見於港台兩地媒體。 1879年,加入港英政府,是香港歷史上第一位入英屬香港籍的外國人。 他是殖民地年代香港政府中文秘書的華人事務專家、「中國通」,編有中英字典、廣東話發音專書,愛好中國風水,曾任洋務參贊,香港最高法院傳譯員,對保良局的成立有貢獻。

歐德禮: The Tuneful 25 Years 二十五載音樂回望

1941年,身為義勇軍成員的歐德禮參與香港保衛戰,戰鬥期間受傷被日軍俘虜。 香港重光後歐德禮成立了萬國影業公司 (International Films Ltd.),從事電影發行。 1951年,萬國影業開始興建璇宮戲院,那一年歐德禮五十五歲,居港剛滿三十年。 2016年12月8日,古物諮詢委員會信納皇都戲院的獨有價值,經投票後決定推翻古蹟辦的建議,把皇都戲院的建議評級提升為一級歷史建築。 易手後的璇宮戲院改名為皇都戲院,於1959年2月8日開業,其後在1960年代主要放映西片和國語片,到1970年代初加入嘉禾院線,直接締造了港產片於1970和1980年代的黃金歲月, 上皇都戲院看電影是很多北角街坊及香港戲迷的集體回憶。

  • 皇都戲院建築上最多人留意,必定是天台的拋物線型桁架,很多人或會以為設計是為美觀或帶來獨特的風格,但原來用拱橋式屋頂以製造無柱室內空間,令整個千人院廳內完全沒有支柱阻擋觀眾看戲,此設計被國際保育組織 Docomomo International 譽為世上獨一無二。
  • 從這個圖表可以看到,在1911年,本地人絕對是香港最主要的族群,但在相對接近內陸的「新界北區」,則客家人則相對較多。
  • 今日皇都戲院所屬地段已被大規模收購,這座屹立英皇道上65載的地標前景未卜。
  • 可是在世時香港人沒有用票房收益報答他,過身後香港人索性遺忘他。
  • 周教授訪問了這個音樂世家的另一位菲律賓音樂人、杜麗莎的叔父東尼卡比奧(Tony Carpio),這個戰前遊走於上海與香港之間,演奏古典及輕音樂的主音結他手、樂隊領班及音樂總監。
  • 活現香港其後多次撰文,批評古蹟辦建議評級背離專業、常理及民情,做事黑箱封閉。

1975年12月18日,歐德禮在銅鑼灣一家酒店內跌倒,送往嘉諾撒醫院後搶救無效,延至19日不治,享年七十九歲。

歐德禮: The Tuneful 25 Years 二十五載音樂回望:「閑情偶拾」 – 玄珠篇

以演藝場地看待,將之放在香港表演藝術史的語境,才是面對皇都戲院的應有歷史視角。 歐德禮看準香港戰後對娛樂、文化供求殷切,亦知悉政府即將改變一直以來「積極不干預」的文化政策,出資興建大會堂。 這位俄羅斯─猶太裔藝術經紀人早着先機,以31.95萬港元買下地段,用一年多時間建構他的文化硬件:璇宮戲院。

強拍之大廈位於北角英皇道271至291號,由住宅、商用及皇都戲院部分組成,地盤面積約36200平方呎:作住宅重建的地積比達10倍,可建樓面面積約36.2萬方呎;若作商廈發展,地積比則高見15倍,可建樓面面積達52.5萬方呎,新世界發展已併購項目逾九成業權。 同年10月8日,新世界發展以底價47.76億元投得北角皇都戲院大廈,是香港歷來最高成交價強拍個案。 新世界表示會盡力復修及保留皇都戲院,並活化為藝術文化表演場所,將戲院天台的「飛拱」的桁架建築作休憩空間,讓公眾人士觀賞及「打卡」。

歐德禮: 香港從來都是一個流動的都市,這讓香港文化充滿着混雜性,既混合中西,也揉和古今,因此要認識香港文化並不容易,而其中一個切入點,就是香港多元的族群。

為此他不惜耗資200多萬元,以最高標準構建他的藝術殿堂,例如委約1920年代承建半島酒店的建築商,以現代主義手法,塑造既藝術也注重功能的場館。 上文提到屋頂桁架的撐托,目的是讓全院無柱視覺障礙,那是當時的首創,也可能是現在全世界唯一尚存完好的建築。 另外巨型外牆浮雕乃嶺南派畫家梅與天糅合中西文化而創作的《蟬迷董卓》,也是少有60多年任由風吹雨打、飽受風霜的藝術真跡。 多年收集皇都戲院業權的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發言人表示:「若集團成功統一業權,將在重建有關項目過程中,積極考量如何把前皇都戲院的精髓予以保存。」據悉所謂精髓,正是本文的主角──璇宮戲院。 1956年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歷史時刻,內地融洽的氣氛,輻射到文藝交流。 費明儀在璇宮演出後同一個月,獲邀與中英樂團成員到廣州中山堂演出兩場音樂會,觀眾逾萬。

發展商要夷平一座古蹟,可能一個星期就完工,但要為一座盛載過半世紀底蘊的標誌性建築創造second life,就是讓他們證明其遠見及能力的一大考驗。 舊物中還發掘了1張英文筆記,由於不少外語人士都會前來看戲,戲院因而印製了1份「貓紙」,詳列員工在不同情況時可以怎樣用英語跟客人溝通,包括放映電影、時間、片長等資訊,非常有趣。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大紀元媒體集團創辦於2000年,在全球30多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發行5大洲,網絡版本有21種語言,是海外最大的中文媒體。

歐德禮: 保育

此外,活現香港多番去信古蹟辦執行秘書蕭麗娟女士,要求檢視專家評審小組評分,或與專家小組見面溝通,或讓更多專家參與是次評級,但只是得到最典型「好官我自為之」的官僚回應,全部被拒。 由於地盤面積龐大,位置佳,大廈多年前已被發展商的財團已蜂擁而至,惟該廈「釘子戶」眾多,不願出售手持物業,財團亦難於收購足夠的業權份數,以符合強拍要求。 知名大戶包括老牌陸海通家族成員、實力商鋪投資者楊渭生,北角知名炒家姚加環等等。 代表發展商新世界發展的有關人士,在2015年7月已成功與該三大「旗手」大戶達成協議,以逾七億元一口氣購入該廈逾兩成業權,成為啟動收購的關鍵。

傳媒亦常稱皇都戲院於1997年結業後改建為商場,但事實是皇都戲院商場早於1959年已開業,並一直營業至今。 傳媒常稱皇都戲院的屋頂結構為「飛拱」(flying 歐德禮 buttress),但正確說法應是拋物線型桁架, 簡單也可形容為「拱橋式」支架設計, 重點是它把戲院的屋頂由上支撐起來。 然而,「飛拱」一般是指把牆壁托起來的支架結構,此設計多見於古老教堂,如巴黎聖母院和香港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2015年7月,代表新世界發展為首等財團正式展開大規模的收購舊樓行動,成功購入該廈逾兩成業權,並落實向小業主進行收購,全幢涉資逾36億。 五華人具備採石的專業技術,因此吸引了大批五華人前來,他們多在市區從事建築工作。 據香港政府在1911年的人口普查顯示,當時香港共有444,664人,族群之分變成了本地、客家和福佬,水上人因人口不多而併入福佬(閩南)中,當中本地人和客家人已佔人口96%,其他方言群體的人很少。

歐德禮: 活化北角皇都戲院 學者望保留其劇院式的特色

如何創造南來香港訪問的「中國民間藝術團」連演三十場的佳績? 因著當初的感動,歐德禮立下宏願要把世界最好的音樂家帶來香港,讓更多香港人見識古典音樂之美。 儘管在1957年璇宮戲院易手至 Hong Kong Enterprise Ltd. 旗下,這無阻他繼續追夢。 他一直堅持邀請巨星來港演出,1963年更將萬國影業擴大股本並改名「歐德禮娛樂有限公司」,讓公司打正旗號發行電影與主辦演出雙線發展。 作為社會名流及扶輪社社員,他不斷借各大演講及致辭場合宣揚聆聽古典音樂的美好,設立音樂相關獎學金,更創辦了一本名為《Showbox》的免費演藝通訊 (後改為收費)。 六十年代推波助瀾成功令政府興建香港大會堂後,為了督促政府繼續興建場地,他甚至參選1969年的市政局選舉,可惜在十人爭五個議席下最終得票第六出局。

歐德禮

要不要喚作「歐德禮音樂廳」都不重要,他要的不是我們向他歌功頌德,他要的是讓我們聽到美妙的音樂,讓我們愛上古典音樂。 筆者有幸在香港電台主持四輯特備節目,首輯追溯大師遠在1953年首訪香江,演奏地點正是璇宮戲院。 那是他在大中華地區的首次,較1979年歷史性訪華早近四分之一世紀。 藝術發展局前局長陳達文在為《香港音樂的前世今生》書寫的序中稱,30年代港英政府對文化藝術的態度是「積極不干預」,即政府不給錢。 尤其是 歐德禮 年,抗戰開始,出現了很多有組織或無組織的「歌詠運動」,黎小田的父親黎草田就是當時的愛國活躍份子,在中環半山的YMCA(基督教青年會)舉行華人音樂表演及籌款活動。

歐德禮: 歷史

而活現香港表示:「歐德禮先生與他太太的威爾(Weill)家族對香港史有好重要嘅意義。」將會在稍後公布大屋的片段及故事。 而積極宣傳活化的機構「活現香港」就特意聯絡上歐德禮(Harry Odell)的媳婦 Mrs Molly Odell,並安排Molly與家人由海外到香港,並去到張敬軒的家參觀,並互相交流。 坊間流傳着曾三利致富的故事:說他有一天因為要為工人準備食糧,於是以高價800錢在街市購入16罈鹹魚,鹹魚罈非常沉重,人們都笑說他買的鹹魚罈是奸商用石頭墊底,只值100錢。 原來海盜把劫得的財物收藏在鹹魚罈中,卻因政府掃蕩而流入街市,陰差陽錯落在曾三利手上。 著名例子是五華人曾三利(又名貫萬),16歲與兄來港以開石謀生,在茶果嶺一帶當工人,後因技巧出眾而成工頭。

這些名字對今天的樂迷來說依然如雷貫耳,知道他們曾訪香江想必大感驚訝。 而香港管弦樂團前身中英管弦樂團整個1954–55樂季,都在璇宮上演。 另外,香港電台《早辰.早晨》節目(2016年5月30日至6月1日)訪問了古蹟辦評審專家小組兩名成員,揭示他們的歷史觀超錯,價值觀駭人,也跟社會大眾的想法嚴重脫節。 不過,他坦言活化工作仍屬非常初步,顧問委員會開會時有提到上述的願景,尤其是希望保留其劇院式戲院的特色,混雜大眾日常較少接觸的前衞藝術,重現歐德禮本着「試吓得唔得」的精神。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