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截然分割發展與保育、經濟和文化,產生的效果是把分割出來的選項(發展、保育、經濟、文化)簡化,使每一選項的內容變得十分狹隘。 而就算提出要「兼顧」、「平衡」這些約化了內容的選項,所得出的結果,也遠比不分割地看待這些概念狹隘。 事實上,整全地看待發展、保育、經濟、文化這些概念,它們每一個所包含的意思,比將它們分割窄化後相加起來的內容,還要豐富。 美國軍方表示,在本月4日被美國戰機於南卡羅來納州近岸擊落的中國氣球中,找到關鍵的電子設備,包括可能用於情報收集的主要感應器。
- 保育歷史建築可强化城市文化的實力,促進城市發展競爭力。
- 凡在控制範圍內新建、改建和擴建的其他建築物或構築物,都必需在尺度、體量、高度、色彩等方面與優秀近代建築相協調,不得破壞原有的環境風貌。
- 近年本港市民的保育意識顯著提高,並相當關注歷史建築的拆卸及改建,進一步推動政府落實對歷史和文物建築及地點加以保護、保存和活化更新工作。
- 從這種文化經濟學的思路重新審視近日有關香港發展與保育的討論,也許能令我們看到一些政府和商界視野以外的有趣問題。
- )並非對政府絕對批判,反之可視為合作為建築文物和香港特色謀求最佳利益,以下筆者將於第三節再探討公眾參與的意義和必要。
- 考生須先略用資料,再作出推論,加入個人認識的事實或概念,分析相關困難。
香港可供發展土地資源有限,尺土寸金,而歷史建築的復修及維護更往往涉及龐大費用。 在市場主導的方針下,為滿足發展需要及追求最大化經濟效益,不少具有歷史意義、文化價值或建築特色的文物建築經常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遭到拆除。 然而僅向業主提供經濟誘因,而不利用法規同時限制各級歷史建築的清拆改建,也讓本港文物走向兩難——本港地價高昂,若經濟誘因不足將難以說服業主放棄發展用地,而社會亦難以接受政府撥出巨額金錢收購每幢歷史建築。 2014年時政府便曾委託古諮會檢討歷史建築物政策,期間討論過政府應否買下私人歷史建築作保育,但如蘇彰德指出,當時社會對於花巨額回購建築物並無共識。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文物影響評估 (HIA)
八十、九十年代以後,我們的經濟似乎愈來愈走向「文化」(culturalized)。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森(Amartya Sen)所說的「發展就是自由」(development as freedom),就不難理解。 他認為,我們不應局限於僅僅以國民生產總值等指標來界定發展的狹隘視野,因為經濟增長自身,只是手段,而不是終極的目標。 相反,實質自由的擴展,在發展過程中是極之重要的,因為這會令人們更有可能舒展和釋放潛能,幫助自己和影響世界,以改善生活。 而由於自由的多樣性,把發展理解為自由的擴展,也能抗拒以單一可比的排序方式(例如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作國際比較),約化發展的意涵。 如果說發展就是保育、文化同時是經濟,或保育是發展、經濟同時是文化,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會覺得不知所云。
座落於擁有百年歷史的三級歷史建築群,原址先後為海關分廠、華工屯舍、檢疫站、監獄、傳染病醫院和精神病療養院等,是「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首批活化項目。 專業油漆研究和分析,例如對面漆的調查,是有效協助建築文物專家去决定保育的做法。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計劃為香港首批對現址所有歷史建築物作全面油漆分析項目之一。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保育可與發展並存 香港缺乏多元化
因為要釋放潛能和改進生活質素,一些原本的優良的潛質就不能完全拋棄。 放棄了根本,也就沒法釋放和舒展,例如放棄了健康的根莖,花苞也就不能舒展生長。 同理,全盤推倒了舊區一些原有的良好空間設計、生活方式和人際網絡,也難以談及人民生活質素的改進,剩下的只會是粗暴的替代。 換句話說,發展基本上包含了保留舊的或原有的一些優良品質,以及孕育新的或更進一步的生活質素這兩重意思。 特首有關發展與保育的論述框架,在傳媒的推動下,逐漸成了主流共識。
- 同時希望若政府限制文物發展,能以轉移地積比率的方式作為補償。
- 美荷樓建於1954年,最早是用於安置住房困難群體的公共房屋,後被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列入「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進行開發再利用,於2013年12月20日正式開業。
- 2016年12月31日 — 歷史建築是否難以逃過損壞、拆卸、重建的命運?
- 如尖沙咀火車站只餘下鐘樓,其餘改建為文化中心,有價值建築物只保留部分,大大影響其歷史價值。
- 土力結構工程師在分析土壤樣本後發現,磚石構件現時狀況的安全系數屬低於標準,市建局會再向地政總署申請讓工程師能抽取磚石樣本作進一步詳細研究。
-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主樓興建時,地庫設有兩個防空洞,各有氣閘,亦可作逃生出口之用;現已用作圖書館和活動室。
- 中環街市保育可說是波折重重,一些論者更指這是近年本港保育的失敗例子。
- 中環為香港經濟金融中心,惟有趣的是若然經由昃臣道彎位轉至中環,首先映入眼簾的卻是跟香港法律密不可分的「終審法院大樓」。
主樓的設計是現代流線型風格建築的典型例子,特點是多用曲線及橫線,着重功能,極少裝飾。 建築物最富特色的是面向般咸道的弧形外牆連中央旋轉樓梯,而主樓內的木門、木/鋼框窗戶及其小五金、意大利批盪作飾面的水泥階磚,以至木地板,均為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構件,並保存得十分良好。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前身為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 經翻新活化後成為一所古蹟和藝術館,集藝術、歷史元素及餐飲於一身。 活化項目於2019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最高級別的卓越獎項。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保育政策不保育? 歷史建築 城市價值
部分官員仍以經濟增長為唯一目標,視「文物保護」、「申遺」項目為地方經濟增長和取得「政績」的機遇,而忽視保護文物本身。 2015年8月15日 — 過去數十年,在求地心切和土地有價的壓力下,提倡保育歷史建築物的 … 少好處,一來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二來可省卻高昂的維修建築費用,三 … 般咸道校舍建於1940年至1941年,為香港首間全日制師範學院—羅富國師範學院的舊校舍。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日治期間,學院關閉,校舍被日本憲兵用作總部,及至1946年重開。
於2013年3月被「活化」成旅遊及教育中心暨馬灣水陸居民博物館。 建築署轄下的物業事務處除了為歷史建築進行翻新、裝修、改建、加建和改善工程外,還會進行緊急修葺工程。 下星期,我會邀請建築署另外兩位同事談談他們如何隨時候命,處理因突發事故而受到破壞的歷史建築物。 綠色和平是獨立的國際環保組織,通過科學研究、政策倡議及和平行動,揭露全球環境問題並提出相應解決方案。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香港歷史建築
然而為保留自身文化及使本土文化得以可持續地發展,文化保育尤其重要,且擔當「帶過去到現在」的角色以讓後代能以第一視角了解香港歷史文化的變遷。 保育不只念舊、不窒礙社會發展、不生人勿近,反之是社區眾人之事。 筆者希望香港保育,無論本文所及的建築文物或其他文化遺產,都能被妥善相待、廣泛認識,以繼續承載港人的文化、歷史、美學和回憶。
文物古蹟是中華文化的珍貴有形遺產,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國民可通過文物古蹟清楚地認識中華文化,不但能讓文化得以傳承,同時可增強國民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 部分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內地古蹟及建築,被政府開發成旅遊景點,過度的商業化破壞了古蹟及建築的原來面貌,例如,山西平遙古城、雲南麗江古城等淪為旅遊商業區,失去應有的歷史與文化風貌。 改革開放後,中國國內發展迅速,城鎮化令大量具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受到破壞。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計劃內容
題目分析:同學宜先掌握活化的含義(將具歷史、建築或文化意義的建築物或遺址作有計劃修復,並改變或擴大用途予公眾使用),並思考評價準則(如持續性、影響的廣泛性、文化承傳等)。 不過有團體認為郵政總局連同整個「愛丁堡廣場」,體現戰後着重實用弁鄔吽A奉行簡潔簡單的設計風格。 保育也可推動經濟發展,例如旅遊業、酒店業,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最後一堂定為「講述及總結」,學員就某課題作仔細分析,其後匯報相關的研究結果。 發展局亦補充,古物諮詢委員會分別於2011年9月和2017年9月的會議上,確認九龍深水埗欽州街51及53號為一級歷史建築。 而一級歷史建築,即「具特別重要價值而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的建築物」。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歷史建築評級制度屬行政性質,並不會影響建築物的業權、管理權、使用權和發展權。 文物的保育修復常被理解為「高消費活動」,例如文物修復背後的複雜技術,以及維修物料的嚴謹等,不少因素都能嚇怕不少業主。 然而歷史建築的保育造價依據建築年代、技術而定,其「高消費」的標籤亦不一定等同事實。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灣仔區
建築署維修保養歷史建築時亦與時並進,研究以新科技,例如使用航拍機來檢驗建築物,以提高保養工作效率和表現。 早期的香港歷史建築名單並不向外公開,一直只供政府內部參考,據古物古蹟辦事處稱是由於內容敏感,當中涉及私人物業,評級會對物業造成影響。 倘若發展就是保育,而經濟文化則互相建構,那麼「進步發展觀」也就等同「進步保育觀」,而首要目標既是「經濟發展」又必然同時是「文化保育」。 在這整全而非分割的理解下,要提出的問題應是:我們要怎樣的發展/保育、經濟/文化?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提出和回答這些問題,才是真正反對以二分法看待問題,才可能避免由政府製造出來的非此即彼思考框架,和隨之而引起的不大有建設性的政治論爭。
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於2007年1月9日正式公佈三個級別香港歷史建築的部份清單,總數達496項,當中約40%為私人物業、約60%則為香港政府、華人廟宇委員會及市區重建局等擁有業權。 何志平指出該名單原本於2007年年中才正式公布,是次公開資料是為回應市民對文物建築保護的訴求,以及特首曾蔭權要求能儘快開始新一輪的諮詢有關。 當局又透露已於2006年委任專家小組將全香港其中1440幢建築,利用新的評審準則作深入評估,並計劃於2007年年中公開,同時會成立文物信託基金以籌集資金保護歷史建築,以及對政府自行營運歷史建築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