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家長也要調整心態,自我檢討對子女的要求是否過高;同時,接納孩子的狀況,並透過講故事、角色扮演和假想遊戲等,引導孩子學習適當的情緒表達方式,以及社交技巧。 若子女已就學,家長更要與老師進行緊密溝通,家校聯手為孩子提供最好支援。 不同年齡的嬰幼兒可能有不同種類的焦慮和恐懼,如:嬰兒會在離開父母或照顧者時有分離焦慮;幼兒可能害怕黑暗、怪獸或鬼怪故事。 在大多數情況下,兒童的恐懼和焦慮會隨著年齡長大而轉淡或消失。 如當幼童顯著受到困擾,身體屢屢出現不適,如肚子痛、頭痛或嘔吐,學習上難以專注,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他們便須要接受心理評估和治療。

人本身會經歷不同的情緒,亦能感受到如何掌控它們,但若果情緒出現問題,控制情緒的感覺失去了,反而常常被某種情緒籠罩,更甚者會影響其心理、生理和日常生活,這時候可能就需要接受醫生或心理專家的診斷,以了解是否需要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小朋友五歲前瀨尿是正常的,但若五歲後仍經常發生無法控制排尿的情況,有機會是小朋友遇上壓力而引致,這時家長應該及早找出原因及治療。 尿床會令小朋友感到羞恥,家長萬萬不可責罵或取笑,這會令他們變得自卑內向,甚至會緊張及出現社交恐懼。 很多醫生用類似上圖 兒童情緒病 的圖表解釋日常的情緒低落和抑鬱症的分別,這個圖表也反映出不同程度抑鬱症的治療需要、功能破壞幅度、致病原因和應該採用的治療方法。

兒童情緒病: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

綜合以上各章的討論,可以看出從「日常的情緒低落」到「哀慟」, 從「哀慟」到「輕微抑鬱」,從「輕微抑鬱」到「中度和嚴重抑鬱症」,其實是一個逐步加深的過程(請參考下圖)。 由於第一代(典型)抗精神病藥物長期使用後,容易導致憂鬱的傾向,所以上述的這些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的出現便顯得相當重要。 ),患者會感到憂鬱,包括悶悶不樂、傷心、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悲痛、自我厭惡、内心空虚等。

兒童情緒病

造成兒童情緒障礙的原因較多,其中遺傳因素是一個原因,幼兒時期膽怯、敏感或過分依賴者易產生情緒障礙。 家庭因素和不良的教育方式、對小孩過度保護或過分嚴格苛求、態度粗暴等都可能使兒童發生情緒障礙。 若兒童幼年時期遭受精神創傷,深刻的情感體驗也是常見致病因素。 軀體疾病或過度緊張疲勞、學習負擔過重對發病均具有影響。 焦慮症是兒童情緒病中較常見,越早進行治療越好,特別是小學前的黃金階段;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抑鬱症患者若能及早求醫,約60%至80%病人可獲康復;而躁鬱症雖較複雜,但若接受適當治療,病情是可得到有效的減緩或控制。

兒童情緒病: 情緒病的治療方法

心理治療有認知行為治療、認知治療、行為治療、動眼治療、支援性心理治療、壓力管理及家庭治療等。 抑鬱症在12歲之前比較罕見,而且兒童因為未能清楚表達自己內心的感覺或思想,因此他們的病徵會呈現在日常生活當中,此外有部份的病人,可能會有更嚴重的徵狀,例如妄想、幻覺等。 事實上,患有情緒病的青少年,就算抑鬱症狀已經消失,日後仍可能有較大的機會患上其他精神健康問題,常見如焦慮症、破壞性行為及濫藥行為等等。

兒童情緒病

當孩子能在「冷靜區」平伏情緒時,家長應即時讚賞孩子的良好行為以作鼓勵。 接下來家長可以請孩子做回剛才的指示,而家長亦毋須重提舊事。 父母應給予孩子兩個選擇來作替代,例如邀請孩子選擇以枕頭或毛公仔來作宣洩。 此計劃為您提供全球醫療保障,更不設終身最高賠償額。 兒童情緒病 每年高達港幣$5,000萬的保障額,滿足您所需的治療及服務。

兒童情緒病: 環境因素

患者因為智力低下,對自身行為的正確與否缺乏正確的判斷能力,容易受別人的指使行事,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也較差,可能發生一些違法、攻擊或對抗行為。 兒童情緒病 本人明白上述資料之提交即表示本人同意信諾使用及/或轉移本人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並可收到有關其產品、服務及特別優惠的直接促銷資訊。 本人已閱讀及同意信諾之個人資料收集聲明及私隱聲明。 從〈醫護信箱〉提問後,更有機會參與〈醫訪共融計畫〉透過綜合意見問診服務,會員可對病情預先稍作了解後,選擇性地邀請相關合適醫生共同參與該計畫,為健康生活作更週全之護理安排。 何美怡醫生於1999年在英國倫敦獲得醫學學士學位後,繼續在當地接受精神科專科的訓練。

  • 雖然我們是獨立的公司,但此網站上顯示出的優惠是來自finder.com的收費客戶。
  • 而家長亦不應不斷提高要求和經常比較,在小朋友未能夠建立逆境處理能力下,都會對小朋友造成不可量度的心理打擊。
  • 一般來說,情緒病患者不單只在情緒上產生煩躁、憂慮及低落等症狀,而且他們往往同時出現身體的各種不適,例如︰頭痛、失眠、疲倦或其他原因不明的疼痛等。
  • 所以,若辨別小孩是否患上抑鬱症,除了從日常生活多加注意外,也應留意其學習情況,因為抑鬱症的病徵及影響很多時會延伸並呈現於學習中,如學習散漫、成績退步、與同學吵架等等。
  • 例如告訴孩子打人的行為會把父母或他人弄傷,故請他們停止打人。

精神科專科醫生或其他精神健康專家通常會為病人進行全面及詳細的精神狀況評估,以便作出正確的診斷;而評估可能包括小朋友的家人。 老師及照顧者提供的額外資料也有助作出更準確的判斷。 兒童情緒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家長的情緒問題,家長沒有以身作則,沒有起到良好的榜樣,在如此的環境下生活,孩子潛移默化受到影響,家長對孩子過於嚴苛,沒有給予足夠的呵護和關愛,或者過分溺愛,都是對孩子成長造成很大的不利。 因此,遇到兒童情緒問題,家長除了要儘快糾正孩子情緒外,更要關注自身,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父母做好了,孩子這種情緒問題也就少了。

兒童情緒病: 心理治療

對沒有危險或威脅的情況也表現過度恐懼或壓力,例如遇上小昆蟲、在交通公具內等,會有特殊恐懼感而加以逃避或情緒失控等。 因此如果小學生有這樣的問題,建議還是趕快尋求專業介入,若經由兒童心智科醫師確定診斷,在學校能獲得資源班的介入,讓孩子覺得在學校也有安心的支持者(資源班老師),其實對孩子在校的狀況,是很有幫助的。 由上圖可知,有「侵擾性情緒失調症」的兒童,其同時有「注意力缺損過動症」及「對立反抗或品行疾患」的比例是相當高的,也因此這樣的孩子在學校常是班上的問題人物,一般的小學老師根本無法處理,最好是有專業或者是資源班的老師介入。 這類的孩子容易因為普通的挫折(例如功課太多、負面人際互動等),就顯得過度憤怒,進而無法配合規定,甚至有破壞行為。

兒童情緒病

另有一些病兒與父母慢性焦慮有關或因過分依賴成人所致。 衞生署的專家建議家長,要專心聆聽子女的傾訴,了解及尊重他們的想法,並作出正面的回應,包括表示明白子女的想法和感受。 例如與子女傾計時,可善用身體語言,包括維持相若的視線水平及眼神接觸、輕摟或輕拍子女肩膀以示關懷,同時保持平和及關懷的聲線語氣,以及面部表情。

兒童情緒病: 幼兒患焦慮症 醫生:父母競爭心態激發孩子追求完美

建議親子可以在大自然環境探索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如:公園、沙灘、離島、海洋館等。 亦可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物資及環境,如:配合孩子發展的玩具、音樂、積木及圖書,參與文化、社區及宗教活動,給予孩子積極正面的回饋,陪伴孩子勇敢樂觀的面對。 具體行為治療方法有多種,要根據情緒障礙的性質來選擇合適的行為矯正方法。 兒童情緒病 如強迫症可選用衝擊療法和厭惡療法,恐怖症可選用脫敏療法、衝擊療法和示範法,焦慮症選用衝擊療法和脫敏療法,暴怒發作等選擇消退法和暫時隔離法等。

但事實上,有些小朋友和青少年常常會覺得焦慮不安,又或者鬱鬱寡歡,只是他們未必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以致未能對症下藥。 讓我們多了解一下兒童及青少年的情緒問題,及早識別和幫助他們。 兒童情緒病 兒童精神健康備受關注,有醫生直言,近年出現焦慮症幼兒化現象,最小的患者僅2歲。 她稱部分家長會為子女報讀15至20間幼稚園,已成慣常現象,而父母的競爭心態激發孩子事事追求完美,增加患情緒病機會。

兒童情緒病: 1 抑鬱症(Depression)

關於致病原因,圖表顯示:愈嚴重的抑鬱症,愈有可能涉及生理和遺傳因素。 至於致病原因的詳細解釋,請參考本書第六章〈抑鬱症的成因〉。 兒童情緒病 Victor擁有應用心理學碩士(特殊學習需要)、管理學碩士、應用心理學學士及人力資源管理學士,亦為香港註冊心理學家,並考取中國國家心理諮詢師執業資格。 現時亦為私人執業的心理學家,為懷疑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提供評估服務、也為他們編製訓練計劃,並為父母提供輔導及顧問服務。 周日(8月5日)歌手盧凱彤於跑馬地墮樓身亡,她生前曾確診患躁鬱症,令社會對情緒病更為關注! 生活在香港這個充滿壓力和競爭的都市,我們的小朋友又「健康」嗎?

他們的表現較同齡小朋友較為冷漠、被動、喜歡獨自玩耍、不會與人分享、難與他人建立友誼、欠缺同理心。 在溝通上,他們未能有效地利用口語及非口語的途徑與人溝通,說話時缺乏適當眼神接觸,亦需要詳細指示。 情緒病就是泛指以情緒波動為主要病徵的疾患,其症狀一般會持續 4 星期或以上,並且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如工作或學業表現、社交生活、家庭關係等)造成負面影響。 她表示,兒童通常由2歲開始有焦慮徵狀,如不愛說話、面對陌生環境容易哭泣或表現緊張,徵狀至4歲時更為明顯,呼籲家長留意子女的精神健康狀態。

兒童情緒病: 生活充實但不快樂

他們很可能早已患上 情緒病 ,而父母又未能發覺,及時給予適當的幫助和開解,終釀成類似的慘劇! 患上 情緒病 的孩子會有何行為表現,父母可以怎樣做? 但讀者必須留意,用圖表示意,無可避免地會簡化了複雜的抑鬱症。

簡單而言,情緒病就是指情緒出現問題,以情緒波動為主要病徵,患者難以控制情緒,並經常被某種情緒籠罩,一般持續 4 星期或以上,影響患者心理、生理和日常生活。 孩子的成長教育很重要,但家長也不要只關注孩子的學習,孩子的情緒管理也要多加關注和關心。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性格很倔,脾氣很差,動不動就打滾,哭鬧,摔東西等。 實際上,這些兒童情緒問題都是正常現象,而家長就是要學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孩子從小才會有穩定的性格。 接受服務後,妹妹的情緒及行為漸漸改善,只是間中喜歡走到父母床上睡覺,享受一晚獨霸父母的時間。 據外地研究顯示,情緒病患者於接受適當的治療後,能成功康復的接近80-90%。

兒童情緒病: 幼稚園社工專欄 – 情緒篇

MyCigna HK讓您可方便、快捷地管理您的保單。 您可登上手機應用程式或客戶平台查閱保單、提交索償、尋找網絡醫生及購買最新信諾產品。 身體方面:體重明顯上升或急降、食慾增加或減少、發噩夢、睡眠過多、失眠、經常投數身體不適、專注力不足難以集中精神、疲倦等。

兒童情緒病: 家庭

當兒童受到壓力時,他們出現心理問題、負面情緒的情況並不少見。 如果沒有適當的輔導讓這些心理情緒問題得到解決,有可能會發展為嚴重兒童行為問題,問題行為的成因往往是多方面。 如有需要,兒科專科醫生提供諮詢和轉介至匯兒兒童心理健康及發展評估中心,安排適合各孩子狀況的治療方案和輔導。 當每聽到孩子嚷著不想返學,很多家長心裡便會這樣想:「孩子是否變得懶惰又或是學壞了?」其實兒童拒學的真正原因,大多是因為恐懼,例如焦慮症所導致,當中包括社交焦慮症和分離焦慮症。 另外,一些兒童發展障礙,例如自閉症,由於溝通和社交能力較弱,因而抗拒上學;又例如患有過度活躍症的小孩,他們不容易保持安靜專注的學習,或患有讀寫障礙,難以應付功課溫習,測驗默書,因而選擇逃避上學。 所以孩子拒學,原因實在有太多,我們就此特別專訪精神科專科劉潔玲醫生,讓有需要的家長們對兒童情緒行為問題多些了解。

兒童情緒病: 抑鬱症之你問我答 – 精神科專科麥棨諾醫生 (另類治療部分:7:30開始)

瑪麗醫院精神科部門主管、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醫生陳國齡稱,6歲以下因出現焦慮情緒向精神科求診的小朋友數字較10年前增加,出現焦慮症幼兒化情況。 她稱,10年前,10個小朋友中沒有1個患焦慮症,現時每月卻至少有1至2個求診者,最小的求診者只有2歲。 家庭關係緊張、財務困難、考試、繁重的工作、以至忙碌的都市生活,都可能造成精神壓力。 儘管壓力有時可以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但過大或持續的壓力,也可能導致失眠和一連串生理及心理問題。

兒童躁鬱症也可通過認知行為療法、辯證行為療法、家庭治療等,幫助孩子學習情緒管理、溝通和問題解決等方面的技巧。 ,此外,家長的照料亦起著重要作用,所以,若兒童患上情緒病,除了尋找適當醫生,父母亦可加以協助,讓小孩更快走出陰霾。 曾有孩子患上情緒病的家長表示:「孩子病發時情緒如坐過山車」。 家長們,或許無形無聲的情緒病是可怕,但是,與其害怕,不如加以認識紓緩情緒病的方法,與小孩攜手面對,衝過高高低低的過山車之後,必能尋覓家庭和諧新景象。

有註冊心理學家指,一般14歲以下兒童較常見的情緒病是焦慮症。 抑鬱症在兒童期是非常少見,但在青少年階段便漸漸增加,而且女性患者比男性為多。 兒童情緒病 常見於兒童及青少年的焦慮症包括分離焦慮症、恐懼症、社交焦慮症和廣泛性焦慮症。 硏究結果顯示兒童及青少年患有焦慮症的情形並非罕見,大約一百個兒童或青少年有三至四個案例。 很多人都覺得小朋友活潑開朗,不會像成年人一樣有情緒問題。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