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翁孟玉醫師指出,腰酸背痛是經常遇到的問題,大概每個人都曾經在工作後、久坐後背痛發作。 下背痛 ptt 當背痛發作,肌肉緊繃痙攣時,我們通常可以透過「多休息」來舒緩疼痛。 這類型的腰痛稱作「機械性背痛」,最常見的原因為過度活動、姿勢不良,或搬運重物使背部受力過大,導致肌肉與韌帶過度拉扯而受傷。 面對機械性背痛,要盡量維持良好的姿勢,多多休息,適當地做復健,就能漸漸緩解。 如果造成下背痛的原因沒有解決,復發的機率非常高,所以如果是內臟問題如腎結石等,就要趕快解決。 如果只是單純的肌肉拉傷,即使暫時疼痛緩解,還是要持續鍛鍊肌肉,訓練腹部、背部的核心肌群,才能預防再度發生。
從上面的症狀跟原因可以知道,下背痛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疾病,需要透過症狀、嚴重程度、持續時間來診斷。 翁孟玉醫師叮嚀,假使沒有好好控制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脊椎會於不間斷的骨頭重塑過程中失去活動度,導致患者姿勢總是躬身前傾。 而且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會也很高,因而提高了之後骨折或脊髓損傷的風險。 關節變形往往是不可逆的傷害,及早治療是預防功能喪失的最佳辦法。 生物製劑是具有專一性的免疫抑制劑,可以抑制特定的發炎因子,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翁孟玉醫師解釋,要診斷患者是否罹患僵直性脊椎炎,醫師需要了解病史,患者下背痛的狀況是否已經超過三個月、是否符合晨間僵硬、經休息無法改善等典型特徵。
下背痛 ptt: 下背痛「休息越久越不舒服」?醫師提醒得提高警覺
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醫師表示,多數的發炎性背痛患者會抱怨下背部與臀部附近的疼痛與僵硬,這種發炎性背痛的原因是身體出現了慢性發炎反應,使脊椎關節處於持續發炎的狀態。 若能及早診斷、早期介入,利用藥物控制僵直性脊椎炎,則能大幅減少關節破壞、避免功能喪失。 下背痛 ptt 目前,第一線治療藥物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可以降低關節發炎的程度、緩解疼痛。 僵直性脊椎炎常出現在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主要症狀為下背痛、晨間僵硬和下肢關節發炎,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經常被誤認為是運動傷害或姿勢不良造成的下背痛,也有不少病友已經長期習慣了疼痛,而錯過早期診斷及早介入的時機。 通常有下背痛的人會去看的科別有復健科、骨科、神經內外科、家醫科、中醫科等,但很難只看一次就找到病因。
翁孟玉醫師提醒,「發炎性背痛」比較難纏,需及時接受藥物治療,才能減緩狀況惡化。 很多人一聽到「下背痛」,馬上就聯想到「椎間盤突出」,但輝馥診所復健科醫師許嘉麟說,門診也常遇到一些上班族擔心自己「椎間盤突出」,因為覺得久坐的工作型態,好像很容易腰痛,但其實不一定是椎間盤突出引起的。 下背痛 ptt 乾癬是一種外顯於皮膚上的免疫疾病,雖然主要病灶表現於皮膚,卻屬於脊椎關節病變家族的其中一員,近三成的乾癬病友會合併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 另外,也有些醫院有背痛、疼痛相關的整合門診,可以一次將疼痛問題問完、做好診斷,不需要自己跑很多不同的科別,如果住家附近的醫院有這類的門診,也可以考慮。 發炎性腸道疾病會讓病友出現腹瀉、腹痛、血便等症狀,常被誤以為是腸躁症,約有四分之一的病友腸胃道以外的症狀,關節發炎就是其中一個症狀表現。
下背痛 ptt: 運動專區
然而,如果發現自己「休息越久,越不舒服」,就得提高警覺,這可能是「發炎性背痛」。 下背痛 ptt 發炎性背痛的患者常於晨間起床時感覺僵硬疼痛,但起床活動一段時間後症狀相對改善。 而且,發炎性背痛的患者年齡大約在二十歲上下,絕大多數都小於四十歲,較機械性背痛患者來的年輕。 開刀則是針對脊椎有結構性問題,或是已經出現嚴重神經問題的患者。
接著醫師會進行身體檢查,確定腰椎運動範圍受限的程度、擴胸範圍受限的程度、脊椎的彎曲程度,並評估是否有其他肌肉骨骼的症狀。 下背痛是現代社會人常有的問題,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的統計,台灣有高達 80% 的成年人有過下背痛經驗,而其中大部分只是「肌肉拉傷」,但疼痛可能會從下背蔓延到臀部、大腿,肌肉一旦拉傷、變得僵硬,不管坐著站著都會不舒服。 林頌凱建議,平常盡量保持正確的姿勢,避免長時間維持固定的姿勢,可選擇符合人體工學的桌椅、家具。 此外,按摩、泡澡(溫水)或泡溫泉,可以有效減輕疼痛與舒解壓力。 林頌凱表示,復健運動是改善單純下背痛最重要的治療方法,建議加強核心肌群的訓練,包括,柔軟度運動(伸展運動)、肌力與肌耐力運動(瑜珈、彼拉提斯、游泳)。
下背痛 ptt: 改善腰背僵痛、腿膝伸屈不良 中醫師:可按委中穴
6.早上剛起床的時候最舒服(因為肌肉有充分的休息),上班以後越到下午就越不舒服,快下班或回到家以後是最痛苦的時間。 下背痛 ptt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並邀請各專科醫師撰稿,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只要免費註冊會員就能使用整合診所、藥局等醫療機構的地圖資訊,便捷的搜尋功能,是您的就醫好幫手。 免疫調節劑(DMARDs)對於合併周邊關節炎病患有部分療效,但是,少部分人會出現腸胃不適、皮膚過敏、肝功能異常等副作用。 至於成因,大部分屬於非特異性下背痛,並非特定疾病或結構異常所引起,而是姿勢不良,或是搬重物、運度傷害所致,最常見的是彎腰、搬重物時,突然「閃到腰」。
打掃、搬重物、長途開車坐車、久坐辦公或追劇、打電玩等習慣,使得最近下背疼痛患者明顯變多,復健科醫師表示,建議平常多做核心運動,不要久坐,才能有效預防下背痛。 基隆醫院護理科的衛教資料就表示,針對病人發炎結束、傷口癒合,身體狀況良好的時候,就可以利用脊椎運動來加強下背部的肌肉力量。 藥物治療:類固醇、肌肉鬆弛劑、止痛藥等,幫助維持一部分正常活動,避免因為疼痛,讓肌肉久久不動、狀況更嚴重。 此外,由於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所造成的慢性發炎反應,不但會影響關節,也可能進展到為全身性疾病,可能出現虹彩炎而眼睛痛、畏光,或是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肺纖維化、骨質疏鬆等多種麻煩的共病。 黃文男醫師說明,發炎性背痛經常是慢性且反覆發作,因此患者在面對僵直性脊椎炎時,要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好好了解疾病的病程與可能帶來的後續問題。
下背痛 ptt: 醫師 + 診別資訊
林頌凱分析,如果是急性下背疼痛,約在2天到1個星期內可恢復,約9成急性下背痛患者在6到12周之內會自然痊癒,但如果沒有適當治療,就容易復發,或演變成慢性下背痛,治療較為棘手。 患者需要抽血檢驗體內的發炎指數和是否帶有人類白血球抗原B27基因(HLA-B27)。 下背痛 ptt 根據研究,帶有HLA-B27基因的人2-10%將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