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直至2021年5月的數據顯示,大腸癌為香港最常見癌症,以每10萬標準人口計算的大腸癌發病年齡,男性為49歲,女性則為31歲。 而根據醫管局在2021年2月4日「世界癌症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香港共有34,028人患癌,當中以大腸癌患者人數最多,達5,634人,即每6名癌症病人中,便有一人患上大腸癌。 至於手術切除範圍,張譽耀指出,依腫瘤位置而有所不同。 若腫瘤在盲腸、升結腸等,進行右側大腸切除術;若腫瘤位於左側橫結腸、降結腸等,則進行左側大腸切除術,原則上是將腫瘤及淋巴結等廓清切除後,再將腸道接合在一起。
數據顯示,每兩位接受手術的大腸癌患者中,就有一位選擇腹腔鏡手術。 彰化基督教醫院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指出,透過腹腔鏡切除大腸腫瘤,幾乎已是大腸癌標準治療方式。 大腸原位癌 林口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游正府表示,針對零期原位癌及第一期患者,腫瘤尚未穿透肌肉層,一般建議以腹腔鏡直接切除病灶。 第2期大腸直腸癌,外科手術切除為第一優先選擇,因為沒有局部淋巴結轉移,所以手術後只需要密切追蹤,一般情形不需要進行手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除非有一些高風險危險因子。 研究顯示,第二期大腸癌合併高風險危險因子,癌症復發機率較無危險因子高,故建議手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 大腸原位癌 患者完成治療後,需要定期覆診以及進行大腸鏡檢查,以監察癌細胞會否出現復發或擴散情況。
大腸原位癌: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香港島 )
腸道手術後,一般在排氣後使用1~2天清流質飲食,若適應良好接著採用流質或直接食用「低渣飲食」,所謂低渣飲食是減少食物經消化、吸收和發酵後在腸胃道留下殘渣的飲食。 當病人腸道功能逐漸恢復正常,飲食亦應逐步進展至一般飲食,日後長期採用的飲食,建議攝取富含纖維的食物,以保持排便順暢,維護腸道健康。 極少數病患可能因手術造成腸道沾黏、狹窄、易脹氣等,則須長期使用低渣飲食,以減少腹脹或腸子阻塞的情形發生。 第四期:則因合併有遠處器官轉移或腹內擴散,通常無法根治,治療原則以化療或標靶藥物為主,手術主要是解決腫瘤阻塞出血或腹痛之問題。 大腸原位癌 但腫瘤轉移處經評估認為可手術切除,或原無法切除但經化療後變可切除,手術亦可能對第四期患者發揮根治性治療。
大腸和直腸的周圍有很多的淋巴管引流至淋巴結,癌細胞可能會進入淋巴管,癌細胞到了淋巴結可能會持續擴散生長。 如果手術發現有多個淋巴結感染,可能表示其它器官或組織已經感染了。 當然,大腸直腸癌的細胞亦可能經由血液擴散到身體的其它部位,特別要注意的是靜脈血流是由大腸直腸流回肝到心臟,也就是說癌細胞可能最先轉移至肝臟,造成大腸直腸癌的肝轉移。
大腸原位癌: 大腸直腸癌簡介
至於一些較晚期的個案,例如第2期至3期結腸癌患者,因為手術後癌細胞留在體內的機會較高,故此建議在手術後再進行化療,防止復發 。 在醫生制定治療方案之前,患者一般需要接受影像掃描檢查,例如正電子電腦掃描(PET-CT)檢查,以確定癌症的期數和癌細胞的擴散範圍,從而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醫生為病人選擇治療方法的考慮因素包括:年紀、身體狀況、癌腫瘤期數、類型、位置、擴散程度等,所以即使是相同期數的病人也有可能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如果患者對自己的治療方案有疑問,建議向醫生查詢清楚。 根據健保數據顯示,每兩位接受手術的大腸癌患者中,就有一位選擇腹腔鏡手術。
- 雖然癌症日漸普遍,但隨着醫療科技進步,癌症治療現已取得不俗成效。
- 此種模式是近年針對直腸、大腸癌治療的趨勢,有些研究結果報告會增加局部控制率與存活率。
- 根據美國的大腸鏡檢查後追蹤指引,如果是只有一、兩顆小於 1 公分的小瘜肉,一般五年後再追蹤即可。
- 現年36歲的陳姓男子,並無任何病史,但在去年2月接受公司健康檢查時,他多加申請一項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指數異常,進而到大醫院腸胃內科做更詳細的檢查。
鈣質豐富的食物則包括牛奶及乳製品、小魚、魚乾、蝦類、蛤、牡蠣、豆類、豆製品及深色蔬菜等,其中以奶類與乳製品,包括優酪乳、起司等,為鈣質的最佳來源,其吸收與利用率均較高。 但是多吃奶類亦可能增加動物性脂肪的攝取,故建議選擇低脂奶、脫脂奶及其乳製品較合適。 目前各個癌症的治療是快速進步中的,除了以上提及的化療及標靶治療外,免疫治療也是在各臨床試驗中突飛猛進中。 如何充份了解自身病況,收集正確資訊、配合醫師治療、心情保持愉快,才是戰勝癌症的不二法門。 癌症已經發展至固有肌層(T2)或結腸或直腸的最外層(T3)。
大腸原位癌: 零到一期 建議腹腔鏡切除病灶
現年36歲的陳姓男子,並無任何病史,但在去年2月接受公司健康檢查時,他多加申請一項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指數異常,進而到大醫院腸胃內科做更詳細的檢查。 經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腸胃內科檢查後發現,陳男的乙狀結腸處有兩個直徑大約1~2公分的腺瘤性息肉,切除後由病理檢查確認為大腸原位癌,許漢廷醫師表示,所幸發現的早,經由內視鏡息肉切除術後可達完整的治療,陳男後續追蹤至今都尚未再復發。 直腸癌,因為已經遠端器官轉移了,還需要加上標靶化學治療藥物進行腫瘤毒殺。 除非腫瘤阻塞,轉移病灶不多,外科手術可以切除乾淨者則可以考慮手術切除。 大腸原位癌 近年來國內外的癌症治療專家對直腸癌的研究及治療方式愈來愈多,也愈來愈深入。 除了希望提高癌症的治癒率,降低局部復發及轉移的機率外,更希望以外科手術切除直腸腫瘤時,能盡量保留住肛門及直腸,希望當疾病控制住後,病患仍能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將直腸及肛門的破壞性降到最低。
長庚經驗顯示,患者術後隔日便能下床,住院天數比傳統手術患者少一至三天,可盡速回歸正常生活。 大腸原位癌 臨床研究也支持,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能達到同樣效果,沒有「微創手術開不乾淨」的疑慮,但並非建議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都應以腹腔鏡執行。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息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 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
大腸原位癌: 原位癌疾病治疗
只有局部病灶時,也就是第0、1、2、3期的大腸癌以手術治療為主,第2期以後的病人開刀後,還會做術後輔助化療,以降低復發機率,但如果第4期遠端轉移情況嚴重,則會先做化療與標靶治療,以縮小腸道與轉移部位的腫瘤,再進行手術。 從原位癌的定義可以瞭解,原位癌是惡性腫瘤的一種,但由於發現得早,癌細胞侵犯的範圍很小,相對地有很高的機會可以治癒。 大腸原位癌 由於療程簡單(通常是手術切除,或再加上放射線治療),治癒率佳,加上預後良好,較不容易出現遠端轉移之情形,痊癒比例相當高,因此原位癌並不列入重大傷病的範圍之內。
直腸或乙狀結腸:腹瀉或便秘、大便次數增加、想大便但解不出來、或有 大便解不乾淨感覺、大便摻有黏液或鮮紅血液 如發現有以上任何症狀,應儘快到一般外科或直腸外科門診看診。 注意各種癌症的TNM分期數值皆有所不同,因此不同類型癌症的分期並不相等。 以肺癌為例,T1a即腫瘤小於1cm ,而在乳癌的分期,T1a即腫瘤大於0.1cm但小於0.5cm 。 突變(Mutation):指細胞產生異常變化,可能是細胞在分裂過程中出現錯誤,也可能是日常環境中不同因素令細胞產生變化。 存活率(Survival rate)及5年存活率(5 year survival rate):指開始癌症治療一段時間後,患者仍存活的百分比,通常會以五年存活率表達,代表患者在確診或開始治療後五年仍存活的百分比 。
大腸原位癌: 為了您 我們持續進步
資料越詳細,醫生越容易透過你的身體狀況了解你的病因。 在香港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的建議下,香港衞生署呼籲年滿50歲的香港市民,應每1至2年接受大便隱血測試;或每5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10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有家族病史等高風險人士,應諮詢醫生的意見,考慮提早開始篩查 。
- 雖然對某些病人,要求將病灶完全切除不太可能時,外科手術還是有它的好處。
- 但現在台灣的疫情跟去年五月完全不同,去年台灣遭遇的是Alpha病毒,且國人沒有打疫苗;而現在多數國人已打了二至三劑疫苗,已經有防護力,且現在台灣遭遇的是Omicron病毒,到目前為止,感染的人中,99.76%是無症狀或輕症。
- 放射治療主要是在手術前或手術後使用,手術前可以讓腫瘤縮小增加手術的成功率,手術後則是可以減少手術治療後的復發率。
- 癌症是香港的頭號殺手,據衞生署2017年的數字,癌症的死亡個案佔全年死亡人數超過3成,情況令人關注。
- 大腸癌是發生在大腸的惡性腫瘤,又可依照腫瘤發生部位分為結腸癌與直腸癌,故大腸癌又可稱作大腸直腸癌、結直腸癌。
放射治療主要是在手術前或手術後使用,手術前可以讓腫瘤縮小增加手術的成功率,手術後則是可以減少手術治療後的復發率。 放射治療約每週照射五次,每日一次,合計約 5~6 週。 手術前使用有時還會搭配 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類藥物使用。
大腸原位癌: 原位癌的種類
零期:又稱原位癌,癌細胞侵犯局限在腸壁黏膜內,零期只需大腸鏡切除腫瘤即可,但如腫瘤過大或切除後邊緣不乾淨尚有殘存腫瘤細胞,則須手術切除部分腸道以達到治療成效。 許漢廷呼籲,有大腸直腸癌或息肉家族史,特別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近親的民眾,都屬於高危險群,建議提早篩檢甚至直接進行大腸鏡檢查,若擔心檢查中會有不適,現在也可選擇無痛大腸鏡險查。 他說,大腸癌第二期以上,惡性腫瘤已穿越腸壁、侵犯肌肉層,第三期則擴散至局部淋巴結,此時腫瘤型態更顯複雜,手術難度也高,究竟該選擇腹腔鏡或傳統開腹手術,應由主治醫師評估患者病情為原則,醫病雙方經討論達成共識。 手術是一種常見的治療方法,讓醫生在癌細胞有機會轉化為惡性腫瘤並擴散至身體其他位置前將其切除。
手術切除原則是將長腫瘤的腸道做部分切除,並清除鄰近的淋巴結,再將腸道重新接回,以保持原有的功能。 部分原位癌與第1期尚未侵犯至肌肉層的腫瘤,可以透過大腸內視鏡手術切除病灶,若腫瘤侵犯位置比較深,則會做傳統開腹手術或用微創腹腔鏡手術。 罹患原位癌的民眾,雖無法獲得健保減免部分負擔的福利,但換個角度,能夠在仍是原位癌時診斷出來是值得慶幸的,應盡快接受治療,避免癌細胞蔓延,錯失治療良機。 主要針對侵犯至骨盆腔內無法完全切除處,在手術中行單次高劑量電子射線照射。 這種治療可大大減少腸子被照射,不過需外科、麻醉科、放射腫瘤科等密切配合,才可順利進行,以增加局部控制率。 若基因測試呈陽性或病患未接受基因測試,每兩年檢查一次直到40歲,然後每年檢查一次。
大腸原位癌: 需要協助處理索償?
張譽耀說,每次術前說明時,「滲漏」是他一定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的部分,一旦「滲漏」,腸道裡的排泄物流入腹腔,將汙染造成腹膜炎。 由於原位癌並未穿過基底膜,未深入黏膜下層(sabserosa),較不容易出現遠端轉移之情形,經過適當治療(通常是手術切除,或合併放射線治療,有很高的機會可以治癒,應盡早就醫,接受正規治療,以免錯失治療的時機。 期數(Staging): 指體內癌細胞及腫瘤的生長和擴散程度,患者可透過期數了解病情的階段,而醫生亦可藉此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 。 癌症可以由不同因素所致,包括遺傳和後天因素導致的的基因變異等,部份變異基因可以由父母遺傳到下一代,惟有更多基因突變是由後天因素所致,例如不良飲食習慣、吸煙、酗酒、環境污染等等。 雖然醫學界現時尚未完全掌握基因突變的機制,但近年癌症治療已取得顯著成效,有效提升存活率和延長患者存活期。
此外由於癌症細胞病理組織形態與分級也可提供臨床分期外的許多資訊﹐因此有關的段分類 法 分級也在此提供做參考﹐不過這主要是用於大腸直腸或闌尾的原發性腫瘤, 並不適用於肉瘤 、淋巴瘤及類癌 等其它類的腫瘤。 其實一般通稱的大腸直腸癌有都是指腺癌系列的惡性腫瘤。 若評估切片的病理報告確定是癌症,會評估癌細胞長到大腸黏膜上層或下層或更深、癌細胞分化程度,以了解癌細胞侵犯程度、作為評估復發風險的參考。 大腸癌通常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目前在台灣已經位居癌症死亡率的第三名。 林美照上《命運好好玩》談及身體狀況,4月做了人生第一次腸胃鏡檢查,一照卻發現腸子裡有將近20顆形狀不一的息肉,其中有一顆診斷出來確定是原位癌,因為不愛運動,發現血糖、血脂過高,被身為營養師的乾女兒強迫改善飲食習慣,並且一定要運動。
大腸原位癌: 大腸癌 2 期
目前在實驗室檢查方面,雖然尚無特異性的用於明確診斷用的腫瘤標誌物,但有些檢查項目對患者的療效判斷和預後,以及早期發現復發有很大幫助。 依據衛生福利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為12萬1,254人,較107年增加5,123人。 因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計仍將持續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