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漿液性腺癌:子宮內膜的漿液性腺癌,很少見,不到子宮內膜腺癌的10%。 其形態特征與輸卵管腺癌和卵巢漿液性腺癌十分相似,癌組織常呈復雜的乳頭狀分支,故常稱漿液性乳頭狀腺癌。 分化好的癌乳頭分支明顯,可見次級分支或細胞性芽或簇;分化差的癌乳頭融合,或排列成實性片狀。 此癌侵襲性強,常浸潤肌層及其中的淋巴管或血管,易轉移到脊柱內,確診時常已廣泛播散。 此型癌即使細胞分化好,其侵襲力也強,約有一半病例,在臨床Ⅰ期,手術時已有盆腹腔的播散。
- 經由這次發文,也讓大家都注意到邰肇玫的故事。
- 該手術是由Alexander Brunschwig於20世紀4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主要用於陰道或盆腔的腫瘤。
- 針對第 1C、2期、3A 期、中高度復發風險患者,施行術後輔助化學治療,其 5 年無進展存活率及整體存活率,在統計上均優於骨盆腔放射治療,且副作用無明顯差異。
- 有時在子宮內膜樣腺癌中可以出現不同比例類型的癌成分。
- 如果沒有懷孕,增厚的子宮內膜會逐漸剝落、出血,亦即是月經。
- 同埋唔知可唔可能靠中藥由不典型轉好返上去。。
- 現在,很多化粧品和及皮膚病藥物中使用女性荷爾蒙劑,口服避孕藥也是女性荷爾蒙劑的代表。
2.嚴格掌握激素替代治療的適應證,並合理使用,對更年期及絕經後婦女更應慎用。 對有子宮的婦女,在應用雌激素的同時宜適當應用孕激素保護子宮內膜,並嚴密監測。 B超檢查可以瞭解子宮大小、子宮內膜厚度、有無回聲不均或宮腔內贅生物,有無肌層浸潤及其程度等,其診斷符合率達80%以上。
子宮內膜癌 dcard: 子宮內膜癌的臨床表現
如果沒有懷孕,增厚的子宮內膜就會剝落,形成月經。 而子宮內膜癌是指從子宮最內層所長出來的惡性腫瘤。 蔡岳峰指出,多重性伴侶的情況會增加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以及得到子宮頸癌風險。
此外,為了治療更年期障礙,也使用女性荷爾蒙補充療法,所以使用女性荷爾蒙劑的例子激增。 在没有黄體素的抑制下,雌激素持續對內膜發揮作用,使子宮內膜一直增生。 一旦增生太多時,就會罹患子宮內膜增生症,這種病將來很有可能發展成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 近年新式的「吸子宮內膜術」, 只需要經子宮頸伸入一條幼管,便可收集組織化驗,過程中患者不需要麻醉,而且可於診所完成。 子宮體癌是指子宮體的子宮內膜細胞異常增生,正式名稱是「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 dcard: 子宮內膜異位只追蹤不治療 北醫婦產主任:卵巢癌風險增4倍
1.宮腔鏡檢查 子宮內膜癌 dcard 目前宮腔鏡檢查已較廣泛地用於子宮內膜病變的診斷,國內以纖維宮腔鏡應用最廣泛。 但因宮腔鏡檢查時多要註入膨宮液,有可能經輸卵管流入盆腔內,導致癌細胞擴散,影響預後,此點應引起註意。 2.病理組織學檢查 子宮內膜病理組織學檢查是確診內膜癌的依據,也是瞭解病理類型、細胞分化程度惟一方法。 組織標本采取是影響病理組織學檢查準確性的重要問題。
以往,按1982年FIGO分期,Ⅰ期者通常作筋膜外全子宮切除加雙側附件切除術;Ⅱ期者則作廣泛性子宮切除術加雙側盆腔淋巴結清掃術。 Ⅲ、Ⅳ期者,凡有手術可能則先手術,盡量切除病灶,縮小瘤體,術後輔以放療或孕激素治療。 否則,宜先行孕激素、放療或/及化療待有手術可能時再手術。 電子計算機體層掃描(CT)與磁共振成象(MRI)CT對內膜癌診斷有一定價值,CT掃描圖象清晰,組織細微結構可準確描出,對腫瘤大小、範圍,CT可準確測出,子宮壁腫瘤局限者83%能確定病變階段。 子宮內膜癌 dcard CT還可確定子宮腫瘤向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與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及盆壁、腹膜轉移結節等。 MRI是三維掃描,優於CT二維掃描),對Ⅰa期內膜癌可描出。
子宮內膜癌 dcard: 子宮內膜癌怎麼治療?
因確診方法較簡易,多數患者就診時診斷為臨床Ⅰ期。 在婦科惡性腫瘤中治療效果較好,總5年生存率為70%左右,臨床Ⅰ期5年生存率可達80%。 上海醫科大學婦產科醫院516例子宮內膜癌5年生存率為85.9%。
醫療技術發展日行千里,現時可為子宮體癌病人進行的微創手術包括單孔腹腔鏡手術及陰道自然孔洞內視鏡手術。 前者只需在患者肚臍上開一個切口;後者更能在陰道內完成手術,完全不會造成可見的腹部傷口。 林俊宏補充說明,前哨淋巴結造影術已用於其他類型的癌症,約莫40年前,前哨淋巴結的觀念就被提出,主要運用於體表惡性腫瘤,後來才廣泛應用在乳癌上,而近年來也開始被應用在婦癌手術。 病患的癌期因接受診斷與治療的時間不同,而有輕重之別與病變差異。
子宮內膜癌 dcard: 子宮內膜癌的病因
Ⅲ期:陰道旁受累者應選擇盆腔放射治療,完成治療後若有可能手術者應做手術探查,若有盆腔轉移則應術後擴大照射或全身化療。 若為“附件包塊”之臨床Ⅲ期應首先手術,明確附件包塊的性質,行手術-病例分期,對多數病例可完成腫瘤細胞減滅術。 某些病例卵巢包塊並非宮內膜癌轉移至卵巢,而是原發性卵巢癌,經手術切除,組織學標本方證實明確診斷。 肌層浸潤深度:肌層受浸潤的深度是判斷腫瘤惡性程度的重要指標,也是影響預後及復發的重要因素。 對無顯著子宮外癌變的患者來說,有肌層的浸潤復發率比無肌層浸潤者高4倍。 子宮內膜癌 dcard 深肌層受累的復發率危險性明顯高於淺肌層受累者。
因雙側附件常有鏡下轉移癌灶原則上均應切除,對個別年輕婦女,經術中手術分期為ⅠAG1子宮內膜樣腺癌,並有條件隨訪者能否保留一側卵巢尚需作一定前瞻性研究方可得出初步結論。 國內哈爾濱醫科大學、華西醫科大學等分別對內膜樣癌ⅠA、B G1年輕患者保留瞭子宮內病變對側的卵巢(作楔形活檢陰性),已有隨訪6年以上健在無復發的報道。 手術目的及術式選擇:手術目的有兩方面,一是進行手術-病理分期,探查確定病變的真實范圍及確定預後相關的重要因素,其二是切除癌變子宮及其他有可能存在轉移病灶(包括附件,腹膜後淋巴結等)。 子宮內膜癌臨床分期的不準確性是選擇適宜治療的障礙,也是過去多年來導致過治或治療不足的主要原因。
子宮內膜癌 dcard: 子宮內膜癌4前兆
可能導致子宮內膜的顯著變化,稱為阿斯反應,其外觀類似於癌症。 以往這類的變化會診斷為子宮內膜癌,因此此部份重要的是不應將此變化誤診為癌症。 人類和其他人科動物(例如猩猩)會有月經週期,其他大部份的哺乳類則會有動情週期。 這二種情形下,子宮內膜都會因為雌激素的影響而變厚,不過一旦排卵之後,卵巢會分泌雌激素以及孕酮。
常見的化療藥物種類包含鉑金類藥物(Cisplatin、Carboplatin)、紫杉醇(Paclitaxel)或小紅莓類藥物(Doxorubicin)。 另外,若醫師懷疑子宮內膜癌細胞已隨著血液、淋巴轉移到子宮附近的器官,或較遠的肺部、肝臟,則可能會加上胸部X光、核磁共振檢查(MRI)提高診斷的準確度。 子宮內膜癌 dcard ● 廣泛型癌症基因檢測:檢查 200 ~ 400 個以上基因位點。 建議適用於實質固態瘤癌症、第 1 次診斷出癌症、第 1 次決定使用標靶藥物、診斷出復發或發生轉移的癌症、各項第一線治療效果不彰的病人。 雖然較適合手術治療,但子宮全切除手術(包括兩側的卵巢及淋巴結)會帶來腸道阻塞、停經、骨骼提早老化、腿部水腫等狀況。
子宮內膜癌 dcard: (七) 治療前的準備
陳晨等也證實瞭孕激素除抑制雌激素的促增生作用外,對腫瘤細胞有直接作用,使腫瘤細胞生長受抑,促使其向成熟轉化,細胞發生凋亡及萎縮。 ③臨床Ⅲ期及Ⅳ期:屬晚期癌,治療應為綜合治療,首選手術的目的是明確分期及縮瘤,盡可能切除肉眼可見的癌瘤,要求達到鏡下水平。 晚期子宮內膜癌的診斷常是在手術探查時確定,若能完成手術治療做到盡可能縮瘤,可為術後選用其他輔助治療創造條件提高療效。 與卵巢癌相比,子宮內膜癌對化學抗癌藥物不夠敏感,故手術縮瘤對患者來說是更為重要。 術中盡可能切除癌腫,切除大網膜、增大的淋巴結、子宮及雙附件,術後輔以放射、化療、激素等綜合療法,可延長患者生存時間。 附件為內膜癌子宮外播常見部位之一,臨床Ⅰ期腺癌中附件受累約10%,常為卵巢隱匿性轉移,與子宮大小、分級無顯著相關。
一、絕經後出血 首先應警惕是否為惡性腫瘤,盡管隨年代的進展,絕經後出血中惡性腫瘤的比例已大大下降。 如Knitis等報道,40年代絕經後陰道流血中惡性疾病占60~80%,70年代隆至25~40%,80年代又降至6~7%。 國內蘇應寬等報道,60年代惡性疾病占76.2%,內膜癌占惡性病12.9% .80年代末,黃荷鳳等報道,惡性病癥占22.7%,而內膜癌占惡性病例的45.5%,宮頸癌占43.6%。
子宮內膜癌 dcard: 子宮內膜癌、子宮肌瘤都會異常出血!醫師:可從出血時間做個區分
B.上述的各型子宮內膜腺癌內可有數量不等的嗜銀細胞,仍應診斷為原來類型的子宮內膜癌,但應將其中所含嗜銀細胞的數量加以說明,而不能用“嗜銀細胞癌”一詞(WHO,1994,第二版)。 發生在陰道或宮頸者,常與其母使用己烯雌酚有關,但發生在子宮者未見其有相關性。 A.分泌型:少見,占宮內膜樣腺癌的1%~2%。
- 另一種理解是已癌變的腺上皮細胞已侵入子宮內膜的間質,但未侵入肌層。
- 切除的組織會進行病理化驗,以確定癌細胞的類別及擴散範圍。
- 大多數學者認為,放療後再手術或手術後進行陰道放療可降低陰道複發率。
- 然而近十年,台灣確診病例逐漸上升,甚至超過子宮頸癌。
- PR水平低的腫瘤,可先用他莫昔芬使PR水平升高後再用孕激素;或他莫昔芬與孕激素同時應用,均在晚期或復發的內膜癌達到瞭一定的緩解率。
- 尤其在了解肌層浸潤及臨床分期方面,有一定參考價值。
此時子宮內膜不會被吸收也不會脫落,而會形成蛻膜。 蛻膜會形成胎盤的一部份,支持及保護受精卵的成長。 子宮內膜是最內層的內腺層,是子宮的內裡層,防止子宮中相對位置的子宮肌層互相黏粘,因此可以讓子宮腔維持通暢。
子宮內膜癌 dcard: 化療
台灣外科專科醫生白映俞指,如果停經後婦女出現陰道出血的情況,或者陰道流出帶血絲的分泌物,則要小心可能是子宮內膜癌的症狀,應盡快做檢查了解情況。 切除的組織會進行病理化驗,以確定癌細胞的類別及擴散範圍。 子宮內膜癌 dcard 不過,若化驗結果證實癌細胞已深入子宮肌肉或已擴散,則須在手術後接受其他治療如放射治療或化療,以減低復發的風險。
子宮內膜癌 dcard: (十一) 常見問題
根據手術探查及病理檢查的分期結果,對病變范圍及影響預後相關危險因素作出準確地全面評估,結合病員全身狀況選擇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對內膜癌患者進行個體化的治療已成為當前總趨勢。 治療的主要方法有手術(包括手術分期)、放射治療(腔內,腔外放射)、化學抗癌藥物及激素治療。 20世紀90年代由於手術病理分期的實施,準確分期,術後治療選擇更為合適。 1996~1998年對7496例子宮內膜癌5年總生存率為77.6%,較以往(20世紀60~80年代)63%~69%有顯著提高。 手術病理分期Ⅰ期5年生存率已為88%,而臨床Ⅰ期為76%。
子宮內膜癌 dcard: 子宮頸癌的分期、轉移與五年存活率
而且9成以上患者會有不正常的子宮出血,另外伴隨骨盆腔及背部疼痛,較晚期則會出現膀胱及腸道的症狀。 子宮內膜癌和乳癌、大腸癌類似,都是一種現代文明病,近年來可能因為生活、飲食西化,罹患子宮內膜癌的人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Lawton F報道瞭應用孕激素治療晚期或復發、轉移的內膜癌,其有效率孕激素因其服用方便、毒性小、能耐受,在子宮內膜癌的治療方面已應用瞭幾十年。 但各作者報道的療效不甚一致,有諸多因素均可影響緩解率。 最重要的是腫瘤的分化程度及雌、孕激素受體(ER、PR)狀況。 GOG組曾對47例已知腫瘤分級及ER、PR的子宮內膜癌患者進行孕激素治療的觀察:腫瘤分級1及腫瘤分級2的患者其緩解率分別為20%及24%,而12例腫瘤分級3的患者對孕激素治療均無反應。
子宮內膜癌 dcard: 預防子宮內膜癌飲食的保健食物有哪些?
Kelley與Baker等於1961年首次報道瞭應用中等劑量的孕激素治療瞭21例復發的子宮內膜癌,達到瞭29%的緩解率。 ①單純放療:用於高齡,有嚴重內科合並癥,無法手術或晚期患者,應按臨床分期(FIGO,1971)選用放射治療。 腔內(後裝)A及F旁,總劑量為45~50Gy,每周1~2次,分6~7周完成。 對臨床ⅠA期G1,不能接受手術治療者可選用單純腔內照射外,其他各期均應采用腔內腔外照射聯合治療。 ①盆腔外照射:包括上界L4或L5,兩側為距骨盆側壁1~2cm,下界包括陰道上1/2,一般使用2或4照射野(four-field),後者用於肥胖患者可減少放射線對皮膚及皮下組織損傷。
但與身體其他部份不同的是,它受卵巢分泌的女性荷爾蒙的影響很大。 所以,外國將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視為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3大主要徵兆。 但是,完全不具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要素的女性,也不是絕對不會罹患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 據說為了預防骨質疏鬆症,使用女性荷爾蒙也有效。 女性荷爾蒙劑能使女性保持青春,防止因為年齡增加而造成的各種障礙,是非常好的藥,但是仍然有藥害的問題存在。 現在,很多化粧品和及皮膚病藥物中使用女性荷爾蒙劑,口服避孕藥也是女性荷爾蒙劑的代表。
手術是治療子宮內膜癌最主要的治療方式,通常包含切除子宮、兩側卵巢及輸卵管、和骨盆淋巴結廓清。 子宮內膜癌 dcard 另外還可以配合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與荷爾蒙療法。 不過亦要視乎患者的健康狀況、癌症嚴重程度、年齡、與其他相關因素共同來決定。
子宮內膜癌 dcard: 子宮該切除就要切除
主要用於治療第三、四期和復發性的子宮內膜癌。 此外,由於子宮內膜癌的患者,也可能同時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共病,若經評估手術風險極高時,才可能採取「不手術」、只做姑息性放射線治療,減緩腫瘤生長或轉移。 針對仍有生育計劃的病人,可先保留子宮,採子宮內膜搔刮術清除癌細胞,再給予高劑量的黃體素治療,使腫瘤縮小或消除,讓病人有機會生育;每 3 ~ 6 個月要評估內膜狀況。 八、老年性陰道炎 主要表現為血性白帶,檢查時可見陰道黏膜變薄、充血或有出血點、分泌物增加等表現,治療後可好轉,必要時可先作抗炎治療後再作診斷性刮宮排除子宮內膜癌。 其他作者也提出瞭一些聯合化療方案,並認為有較好的療效。 結果有17例緩解,緩解率達到74%,緩解時間超過10個月。
目前認為這可能與逐漸增加的高齡人口與節節攀升的肥胖人口比例有關。 手術主要分為傳統開腹手術、多孔和單孔腹腔鏡微創手術幾種。 子宮內膜癌 dcard 如患者在停經前進行手術,會因為移除卵巢而提早進入更年期,導致患者出現熱潮及陰道分泌減少等症狀。
(三)疼痛:由於癌腫及其出血與排液的瘀積,刺激子宮不規則收縮而引起陣發性疼痛,約佔10~46%。 如癌組織穿透漿膜或侵蝕宮旁結締組織、膀胱、直或壓迫其他組織也可引起疼痛,往往呈頑固性和進行性加重;且多從腰骶部、下腹向大腿及膝放射。 (1)腺癌(adenocarcinoma):約佔80%~90%。 鏡下見內膜腺體增多,大小不一,排列紊亂,呈明顯背靠背現象。 上皮有時呈乳頭狀,向宮腔內突出形成繼發腺體,呈腺套腺現象。
子宮內膜癌 dcard: 子宮內膜癌的復發機率高嗎? 如何降低復發?
在年輕女性或圍絕經期婦女常誤認為是月經不調而被忽視。 對癌變局限於子宮的患者來說,癌組織分級是影響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文獻報道子宮內膜腺鱗癌G3與G1相比較,其復發相對危險性為8.1∶1;腺癌G3與G1比為15.0∶4.7。 有學者報道病理分級為G3的Ⅰ期患者組織分級為預測遠處轉移和盆腹腔復發,降低生存率的獨立相關因素。 經多變量因素分析指出,組織學分級為與預後(生存率)相關的獨立因素,組織分級G1、2、3的5年生存率分別為95%,66%和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