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世基說明,子宮頸癌屬於隱藏性疾病,不易有早期症狀。 子宮頸位在子宮內口及子宮外口之間,子宮有如一個倒置的柚子,上大下小,子宮頸屬於小的那一端,下接陰道,醫師可利用擴陰器(俗稱鴨嘴),由陰道開口向內看到子宮頸。 不過,除非出現症狀,且形成氣候,不然很難發現病變,不過,經由抹片採樣,可以早期發現病變,及早進行治療,手術治癒率可高達100%。 女性生來就注定歹命,舊時代,沒生男的,就有被休的一天,不會生,也給先生娶小三的藉口;孩子生了,厄運並不因此止步,因不知什麼時候,子宮頸癌或子宮內膜癌又會悄悄地來襲,上天一點憐香惜玉的慈悲心都沒有。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然而子宮內膜本身在月經快來的時候厚度就會常常超過1公分甚至接近2公分,所以用厚度來評估醫師會有很大的困擾,常常都是雷聲大雨點小,虛驚一場。 過去都用超音波做檢查,前面有提到,由於它是膜狀的無法量出大小,所以只能以厚度來判斷評估,這20幾年來大部分的醫師都是以厚度來評估是否有患癌的風險。 子宮內膜太薄通常跟之前動過手術有關,比如流產手術,多少會傷到內膜底部細胞,或發生術後沾黏,細胞不易生長,內膜就會太薄。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在香港和西方國家,子宮內膜癌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見的癌症。 過去的20年,在香港和大多數西方國家中,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在香港,它的發病率增加了約兩倍,從1999年的315宗增加到2018年的1165宗。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血糖飆高高 醫師有妙招

服用賀爾蒙治療藥物一段時間後,病人陰道有少量出血,她卻誤以為是經期重臨。 此狀況維持3至4個月,經婦科醫生檢查才發現,原來她的子宮內壁生了個約3cm的腫瘤,有局部擴散至下腹盤腔的迹象,屬第3期,當時她並無痛症。 病人需做手術切除子宮、輸卵管和卵巢,切除腹腔腫瘤後需做放射治療和化療。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第二,「定期回診」,術後每3-6月接受骨盆腔內診、抹片、超音波檢查,追蹤CEA及CA125腫瘤指標是否有異常上升、監測肝、腎功能等數值。 也要注意身體是否出現復發症狀,如食慾不振、消瘦、疼痛、呼吸會喘或陰道出血,可能是子宮內膜癌復發或轉移跡象。 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重度在組織形態上,有時很難與分化良好的腺癌鑒別。

子宮內膜癌顧名思義,是從子宮內膜長出來的癌症。 既然叫「膜」了表示它是膜狀,不是一顆瘤,所以很難用超音波以「是否有一顆瘤、或幾公分大的內膜癌」來表現。 它的行為表現就像公園的雜草一樣,會在地表亂長亂蔓延。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除非很嚴重,不會侵犯到很深的肌肉層,也就是說初期的內膜癌不會像大樹的樹根一樣深入肌肉層。 別著急,其實若是沒有經血的異常,大多不需要擔心,但是,大多數的人聽到前一位醫師對自己子宮內膜的描述顯得「異常」難免有一絲擔憂。 而子宮鏡的好處是,它也屬於內視鏡的一種,就像胃鏡、大腸鏡那種感覺,大腸鏡可以在操作的時候,把大腸內的息肉切除,子宮鏡也可以在檢查時刮除、採樣。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子宮內膜癌致不孕 癌症婦終求子成功

過去子宮頸癌的篩檢是靠抹片,用抹片刷來刷下子宮頸的細胞,然後在顯微鏡下看是否有病變的細胞來早期發現子宮頸癌。 手術的方法也很單純,腹腔鏡的微創手術已經變成此手術治療的首選,如果是有豐富腹腔鏡經驗的醫師主刀,一般開完刀2-3日即可出院,不太需要術後放置引流管、鼻胃管等管線,隔天即可吃東西、下床活動。 拜微創手術的推廣,子宮內膜癌患者的抗癌之路變得非常有品質,而且大部分都能輕鬆戰勝癌症。

  • 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與女性荷爾蒙有密切的關係,屬於荷爾蒙依賴性癌。
  • 只是目前正統西醫都要求做根除手術(切除子宮、卵巢、淋巴腺),常常造成後遺症,這是我最反對的。
  • 初期患者以手術治療為主,若無法施行手術者,則採放射治療方式。
  • 另外,提醒女性養成記錄月經周期的習慣,瞭解自己是否常有經期超過8天以上、經血量超過80CC、經期是否不規則或拖過久,有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診斷。
  • 如果子宮內膜(子宮體)有大量的毒素與自由基累積,便會誘發正常細胞癌化而形成「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
  • 子宮內膜增生也會有月經量過多、非經期出血的症狀,跟子宮內膜過厚的症狀很像,所以不能單從症狀來判斷是哪一種問題。

建議大家盡量閱讀醫學研究報告來對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有更深入的瞭解。 雖然這些醫學研究報吿的篇幅頗長,以及研究的方法可能難以理解,但一般讀者只需閲讀最前的摘要或最後的結論部份便能明白。 子宮體癌是指子宮體的子宮內膜細胞異常增生,正式名稱是「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的外側有一層肌肉,若是肌肉癌化,則稱為「子宮肉瘤」。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子宮內膜太薄? 恐難懷孕

此外,由於子宮內膜癌的患者,也可能同時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共病,若經評估手術風險極高時,才可能採取「不手術」、只做姑息性放射線治療,減緩腫瘤生長或轉移。 分化是生物學和醫學經常使用的名稱,也就是生物的發生過程中,幼嫩細胞的集合體展現各器官或組織的特徵,稱為分化。 高度分化的細胞井然有序,保持良好的型態,接近正常型態,而癌細胞則是低分化癌比高分化癌品質更差。 最近嘗試利用荷爾蒙劑與抗癌劑組合的荷爾蒙化學療法。 其中不乏將不正常出血現象放任一年半載不管的人,因不是每天出血,只是偶爾岀血,所以才會放任不管。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醫學界就上述3種婦科癌症,會按個別病人的病情和需要,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如果病人有意生育,在醫生充分評估下,未必會因癌症治療而令病人不能生育。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二)婦科檢查所見:早期盆腔生殖器官多無明顯變化,子宮正常者佔40%左右,合併肌瘤或病變至晚期,則子宮增大。 絕經後婦女子宮不顯萎縮反而飽滿、變硬,尤應提高警惕。 雙合診時如因患者肥胖、疼痛或者缺乏合作而觸診不清,不必堅持非要查明,因診斷的依據並不在於子宮的大小。 只是在晚期侵犯子宮頸時,可見癌組織自宮頸口突出。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超過子宮頸癌,我該做什麼檢查?

若拖到第四期,存活率可能就只剩下二成左右,因此檢查也顯得非常重要。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因此,只要有經常性的非月經出血,就需要有警覺,想想是否有子宮內膜癌的可能。 如果民眾反覆治療異常出血三個月至半年,仍然沒改善,更需要去檢查是否有問題。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研究顯示,月經初潮年齡越早,不僅患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機率增加,而且也增加患乳癌的機會,這是因為月經初潮早的女性在初潮後的早期,以至生育期體內的雌激素水平較高,刺激子宮內膜增生,癌變機會也增高。 如果患者不適合接受子宮切除手術,醫生可考慮用電療作為主要治療方案,電療方式包括體外和體內放射治療兩種。 12年來,我看過98位子宮內膜癌病人,33位死亡,死亡率達33%,只要早發現,馬上接受子宮切除,幾乎可以完全治療。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子宮肌瘤患者不能吃豆製品? 醫師這樣說

長期服用避孕藥的女性(超過10年)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是非避孕藥使用者的三分之一。 其他類型的子宮癌,例如平滑肌肉瘤(發生於子宮肌的癌症)是非常罕見的。 由於子宮頸抹片檢查和HPV疫苗被普及應用,子宮頸癌的發病率亦因此下降。 遺傳疾病:帶有林奇症後群(Lynch Syndrome),錯配修復基因突變的人容易罹患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與卵巢癌,若病患罹患子宮內膜癌且有上述癌症家族史,可透過基因檢驗確認,並定期檢查好發部位,家人也須多留意。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女性月經不規則、初經太早、停經太晚(超過52歲),以及未曾生育都較容易發生子宮內膜癌。 內膜癌若能早期發現,治癒的成功率非長高,而診斷的最佳工具又是以子宮鏡為第一優先,希望女性朋友能認識到這一點。 再說,子宮腔內的任何異常的發現,都沒有比子宮鏡檢查那樣來的直接準確,台灣醫療已經非常便捷,各位女士,為了自己的健康,凡事有牽扯到子宮腔的一切,不管有結婚或沒結婚,最好的保命法寶就是趕快作一次子宮鏡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癌症專區

:癌細胞擴散到子宮之外,但還在骨盆中,也就是轉移到骨盆至大動脈周圍的淋巴結。 從女性荷爾蒙來說,首先是子宮內膜會因卵巢分泌的雌激素而增殖變厚,然後引起排卵,排卵後分泌的黄體酮(黄體素)會製造分泌物,如果没有受精就會變成月經而剝落。 即使是停經前,肥胖的人因排卵障礙而引起月經異常的人也很多。 脂肪組織中因隨時都有雌激素形成,導致卵巢分泌的荷爾蒙難以形成規律的週期,造成生理不順。 電療雖然可以有效地殺死癌細胞,但可能會帶來副作用,包括陰道出血、腹瀉、疲累、噁心、小便灼熱等(請閱讀"如何克服化學及放射治療的後遺症?")。 不過大部份的副作用都可以靠藥物來舒緩,或者於治療完成後上星期內慢慢消失。

晚期子宮內膜癌,則需施行骨盆腔淋巴結摘除合併主動脈旁淋巴結摘除,如有局部復發情形可採放射治療。 至於擴散型復發的病人,則需接受化學或荷爾蒙治療。 針對仍有生育計劃的病人,可先保留子宮,採子宮內膜搔刮術清除癌細胞,再給予高劑量的黃體素治療,使腫瘤縮小或消除,讓病人有機會生育;每 3 ~ 6 個月要評估內膜狀況。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健康小工具

Malur et al以隨機分組的前瞻研究結果認為,腹腔鏡輔助分期手術可以傳統剖腹相同的時間完成,不但合併症減少且摘取的淋巴結數目亦相當,追蹤後發現無病存活及總存活並無差別。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腹腔鏡輔助分期手術只要技術純熟,目前已成臨床選項之一。 如果在腹腔鏡之下明顯的發現子宮肌層已被穿透,有子宮外病灶或淋巴結已明顯轉移,則應改成剖腹手術,以便完整的清除病灶。 第二期的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可採取修飾性的根除手術,加上兩側輸卵管卵巢的摘除,及骨盆腔及主動脈旁淋巴結取樣。

  • 女性生來就注定歹命,舊時代,沒生男的,就有被休的一天,不會生,也給先生娶小三的藉口;孩子生了,厄運並不因此止步,因不知什麼時候,子宮頸癌或子宮內膜癌又會悄悄地來襲,上天一點憐香惜玉的慈悲心都沒有。
  • 子宮內膜是受到體內激素水平的影響,如果過度增生主要考慮是由於激素水平的變化引起的,這不僅僅能影響到月經週期,也有可能影響正常的排卵,會對懷孕有影響,甚至導致不孕。
  • 五、初潮早與絕經遲 12歲以前比12歲以後初潮者,宮內膜癌的發生率多60%。
  • 通過B起檢查而後擴張宮癌組織,只見炎性浸潤組織。
  • 子宮內膜癌是指從子宮體的內膜所產生出來的癌症。

但是抽的只能取得五分之一子宮內膜樣本,所以抽的有問題應作擴刮術,但是擴刮術也只能取得二分之一的子宮內膜去化驗,因此即使病理切片沒有問題也要提高警覺。 女性朋友別忽視月經週期異常,當心是子宮內膜增生警訊! 子宮內膜增生不僅容易不孕,若不及時治療,有機率變成子宮內膜癌;因此出現以下幾種症狀,最好到醫院檢查。 治療子宮內膜癌的主要方法是透過手術切除子宮,有時或需要同時切除卵巢。 可根據子宮的大小和疾病的嚴重程度,而決定採用傳統開腹式或腹腔鏡(微創手術)進行子宮切除手術。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重點二:「子宮內膜增厚」與「子宮內膜增生」八竿子打不關係

4期的癌細胞已隨淋巴液或血液遠端擴散,入侵骨盤腔外的器官,常見為膀胱、直腸,甚至肝、肺、骨或腦。 受飲食西化、環境荷爾蒙影響,近年來,子宮內膜癌有增加、年輕化趨勢。 黃家彥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患者多為更年期、停經女性,現在門診有時會遇到40歲左右的患者,門診遇到最年輕患者為26歲。 賴基銘不斷呼籲,只要接種疫苗和定期做抹片檢查,子宮頸癌是人類最有機會絕跡的癌症。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子宮鏡可切除息肉、診斷子宮內膜癌

主要用於治療第三、四期和復發性的子宮內膜癌。 在完整分期手術後,醫師會再切開子宮體,探查子宮肌肉層受侵犯的情形,若侵犯深度超過 1 / 2 以上,則必須在骨盆腔和主動脈旁淋巴結做完整摘除。 雖然較適合手術治療,但子宮全切除手術(包括兩側的卵巢及淋巴結)會帶來腸道阻塞、停經、骨骼提早老化、腿部水腫等狀況。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子宮內膜癌4大分期

所以年輕婦女子宮不規則流血治療2~3個月無效者,也應進行診刮辨明情況。 黃家彥醫師表示,以子宮內膜癌來說,接受傳統剖腹手術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約5到7天,手術傷口長達20公分。 相較之下,接受機器手臂微創手術的患者,平均住院3到5天,術後僅有4-5個約1公分微小傷口,機械手臂微創手術因具備3D影像技術,加上放大10-12倍手術視野,可更精準摘除淋巴,並減少腸沾黏併發症等。 不過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機械手臂微創手術,像腫瘤體積過大,或癌細胞已擴散轉移等就不適合,患者術前必須接受專業醫師的評估、診斷,以選擇適合治療方式。

在照射之前需先進行「模擬定位攝影」,醫師會在您需要照射的範圍皮膚上畫線做記號,而照射區域通常為全骨盆腔。 整個療程需持續約五至六週,每週五天,每天一次,而每次的照射時間約五至十分鐘。 超音波檢查只能告訴你「疑似」有息肉,也無法判別良/惡性,若要「確認」請安排子宮鏡檢查進一步切片,鏡頭之下子宮腔內的狀況直接讓你一覽無遺。 3A 期主要以化療 + 放療為主,可以針對腫瘤的放射線治療搭配化療,或是骨盆腔放射線治療 + 陰道近接治療。 Bevacizumab(Avastin,癌思停):可抑制血管新生,主要用於持續性、復發性或轉移性子宮內膜癌患者。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運動專區

所以,外國將肥胖、糖尿病、高血壓視為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3大主要徵兆。 但是,完全不具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要素的女性,也不是絕對不會罹患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 女性每月的月經,其實就是脫落出來的子宮內膜。 子宮內膜本身滿佈無數的微細血管,血管層會隨著身體內分泌的變化而增厚,當增厚到某一個程度時會自然剝落並排出體外,而新的內膜血管層就會展開另一個循環,直到更年期後循環就會停止。

通常包含切除子宮、兩側卵巢及輸卵管、和骨盆淋巴結廓清。 另外還可以配合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近接治療或體外照射)、與荷爾蒙療法。 至於要怎麼做,要看患者的健康狀況、癌症嚴重程度、年齡、與其他相關因素共同來決定。 例如對第一期的患者通常只要接受手術移除子宮卵巢即可,但若病理檢查發現癌細胞的分化差,可能還是要考慮加做個放射治療。 有的患者則是很年輕,僅選擇切除子宮而沒有移除卵巢。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女性癌症】子宮內膜癌年輕化6類女性屬高危 醫生:陰道異常出血是明顯警號

一般女性,子宮內膜本來就是會隨著月經週期荷爾蒙的變化而增厚、再剝落,而子宮內膜增生其實指的就是內膜厚度異常增加,甚至細胞出現不正常的改變,可說是子宮內膜癌的前兆。 40歲以上接近更年期的婦女經常有不規律的月經週期、月經量多和不規則的出血情況。 因此,40歲以後有異常陰道出血的婦女應立即諮詢醫生有關患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性,而不應以為一定是「正常接近更年期的症狀」。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子宮內膜癌、子宮息肉可能異常出血,醫師告訴你該怎麼確認

然而時至今日,子宮內膜癌卻悄悄的篡位成功,打敗子宮頸癌,成為常見的女性癌症之一。 另比較陰道近接放射治療與體外放射治療,發現存活率及復發控制沒有太大差異,但陰道近接放射治療出現較少胃腸道副作用,患者可有較佳生活品質。 有條件能進行癌組織PR、ER測定者,當受體陽性時首選孕激素治療;當受體陰性時,則更多採用化療。 無條件測定受體時,癌細胞分化良好,應選用孕激素,分化不付款不遠千里選化療。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子宮肌瘤經期時異常出血!內膜癌非經期也會出血

治療完兩年內:子宮內膜癌在治療後,兩年內最容易復發,因此結束療程之後,病人務必每 3 個月回門診追蹤檢查。 接受近接治療後,陰道會變得沒有彈性,甚至形成沾黏,早日恢復正常性生活,或是學習使用陰道擴張器便很重要。 初期患者以手術治療為主,如果是無法施行手術,例如病患年齡太大,或是有嚴重的內科疾病,無法承受手術的風險,則會改採放射治療。 適用狀況:早期有生育需求的年輕病人;以及復發或轉移性病人,但無法開刀切除者。 荷爾蒙治療:研究統計,約有 15 ~ 33 % 的患者對荷爾蒙治療有反應。

子宮內膜癌如何檢查: 子宮內膜癌如何早期篩檢?如何確診?

或本身罹患乳癌而服用泰莫西芬(Tamoxifen),也可能增加子宮內膜增生或癌症風險。 雖然子宮內膜癌好發年齡在60歲上下,但仍不乏有30幾歲就確診的年輕個案,這類患者常以月經量過多、經期不規則或拖很久為主要症狀,經超音波檢查、子宮內膜刮取切片組織化驗後才發現是子宮內膜癌,因此,年輕女性仍不可對其掉以輕心。 近5-10年子宮內膜癌已成為婦癌重大惡性癌症第一名,每年新增約2,500-3,000例,標準發生率為每10萬人中15-16人,造成每年260至280名女性死亡。 隨著生活習慣與飲食西化、運動習慣不佳,子宮內膜癌發生率逐年上升,甚至超越子宮頸癌、卵巢癌,成為新增人數最多的婦科癌症。 如果是子宮內膜癌屬於早期(第一期上)且癌細胞分化良好、沒有侵犯肌肉層(或很表淺)的病患,在考量保留生育能力的情況下,可用子宮鏡手術刮除癌細胞,配合大量黃體素治療,經3-6個月評估會有機會保留子宮。 近接治療:在陰道內放置放射治療器械,直接做照射,主要是預防陰道復發;相較於體外照射,腸胃道副作用較小,病人可有較佳生活品質。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