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無綫電視粵語配音組配音作品被發現採納了大量何文匯評定的讀音,統一配音員的讀音。 為動畫《聖鬥士星矢-冥王十二宮篇》配音時,「冥」字(一般讀成「皿」音,五聲)全部變成「明」音(四聲),便引起了動畫迷的爭論。 中大粵音 有傳媒就此事向無綫電視查詢,該台發言人回應指這是為了「教育下一代」,所以參考何文匯的《粵音正讀字彙》和其他典籍,決定讀音。

中大粵音

他的理論,將「正確讀音」分為兩個層面,就是「發音準確」和「吐字清晰」。 在何文匯出版的書籍中,「正音」屬於「吐字清晰」層面,而「正讀」屬於「發音準確」部份。 顏之推曾說︰「從正,則懼人不識,隨俗, 則意嫌其非。」因此,正音原則應該是服從當時絕大多數的讀音,例如︰ 構讀成救或扣,只是送氣與不送氣的分別;雛讀成鋤或初,只是陰平與陽 平的分別而已。 同好多語文唔同,廣州話無清音(唔帶聲)、濁音(帶聲)對比。 廣州話無濁塞音同擦音,所以黃錫凌式,唔送氣就借用濁音符號,完全唔用國際音標個符號,方便寫。

中大粵音: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CUSCS)

他亦不同意跟從《廣韻》要「綜」字讀成「眾」音,表示若真要依足《廣韻》,則「綜」、「糉」同樣讀「眾」,那麼「食糉」亦應該「正音」為「食眾」了。 (據了解今人皆讀「綜」為「眾」,與廣韻同。)他慨嘆近來「盡信書而而不化」以及「一知半解」兩種現象成為潮流。 此外,專欄作家古德明曾於報章發表評論,引用《清朝野史大觀》卷九的故事,諷刺何文匯發起「所謂粵語正音運動」,以宋朝《廣韻》作準繩,電台、電視台、中小學校等紛紛景從,實為泥古之舉,而不是真正愛惜中國語文。 書中舉出一些例子,指出好些何文匯認為是「錯讀」的字音,其實已有學者認同,或已有字詞典收錄。

反對者指出,語言學家已得出結論,語言會經過時間和歷史因素而慢慢改變。 所以以何文匯的說法,用宋朝時期出版的《廣韻》作為粵語發音的依據,實際上並不準確反映粵音實際情況,因為這樣做便忽略了《廣韻》出版前漢朝傳入嶺南之音,出版後南宋、元、明、清四朝對粵語的深遠影響。 反對者也認為,年輕一輩不搞清楚「正音運動」是否可取,只「以訛為巧」而改讀所謂「正音」。 一些人會在收音時誤將/-ŋ/變成/-n/、/-k̚/讀成/-t̚/。 例如「恒生銀行」中,「恆/hɐŋ˨˩/」、「生/sɐŋ˥˧/」、「行/hɔːŋ˨˩/」均是/-ŋ/韻尾,但一些人會讀成「痕/hɐn˨˩/」、「身/sɐn˥˧/」、「寒/hɔːn˨˩/」。

中大粵音: 資料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規定和建議,香港政府已擬定了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粵語已被列入其中,成為480個香港本地非遺項目之一。 中大粵音 在比較句法中,粵語是「你高過佢」,而北京話會說“你比他高”。 类似的例子还有:「你大過佢」、「你瘦過佢」,粤语這种語法是比較貼近古時的漢語語法[來源請求],在閩南語也有相同的句式,如「你較媠伊」。 「你比佢大」、「阿哥比阿妹高」這種北京話的語法,也逐漸被粵語吸收。

但亦有矯枉過正的問題,為動畫《人生交叉點》配音時,「崎」字(一般把人名或地名讀成「岐」音,四聲)全部變成「攲」音(一聲)。 另外,中文大學的何杏楓博士在主持電視節目時,承認「禪」字是「簷」的後起音,這兩音皆為常用音,並無說這個「禪」不標準讀音。 有關這些字是否應該依足《廣韻》切音的爭論,在2009年9月忽然熱鬧起來。 因為大眾發現新任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的名字有「鳩」字,而此字各大香港傳媒均讀成而非「正讀」。 陶傑亦發表戲謔文章諷刺香港的電視台廣播人,經常將「正音」掛在口邊,硬要將「機構」唸成「機夠」,遇到「鳩」字,卻不敢使用「正讀」。

中大粵音: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日常用語中粵語不同于北方漢語的詞彙可多達50%以上。 比如粵語表示憤怒之時,有個口語語匯“call-now-yeah”,其實是來自漢語北方官話的「可惱也」(或「可怒也」)。 中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或塞擦音的送氣情況是粵語方言劃分的參考之一。 中古全濁聲母清化后一律读不送氣清音的,有勾漏方言、平话方言;中古全濁聲母清化后一律读送氣清音的,主要有吳化方言;廣府方言、四邑方言和高陽方言今讀陽平陽上的字送氣,今讀陽去陽入的字不送氣。

中大粵音

佢透過香港教育局開辦粵語正音課程,教現任先生粵語嘅「正確讀音」。 香港教育署在1992年出版的《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審音委員有來自香港大學、語文教育學院、中文大學的博士及教授。 2008年香港高級程度會考中國語文及文化科聆聽測試中,有一段談話,以「時間」、「屋簷」、「刊物」為引子,論及「粵語正音」問題。 中大粵音 錄音內的「老師」角色與兩名「學生」角色就何謂「正音」展開討論。

中大粵音: 排名聲譽

註(三) 每當有特定大學的排名自排名首次公布日期後被調整或廢除,QS機構都不會爲其它大學相應地調整排名。 2021年10月7日,中大學生會於其 Facebook 專頁宣布,考量學生最大利益下,決定解散學生會,代表會所有代表請辭。 穿梭小型校巴(分南北行,北行往第10苑,南行往大學站,由陽光巴士營運[註 7])一律收費港幣$5.5。 由於收費高昂,加上一般僅有居住於校內的教職員及其家屬乘搭,該路線因而被中大學生稱為「富貴巴」。 邵逸夫堂為一個可以容納1,438人的演奏廳,可供音樂、戲劇、舞蹈等演出以及電影、講座、典禮、集會和考試等活動使用。 中大粵音 大學圖書館外的雕塑「仲門」,俗稱「烽火台」,在1987年12月3日揭幕。

  • 此外,自諾貝爾獎在1901年成立以來,大約有五分一「皇家獎章」得獎人先後成為諾貝爾獎得主。
  • 香港中文大學目前共有九間成員書院,包括:中大創校前成立的崇基學院、新亞書院和聯合書院;1986年創立的逸夫書院;以及於2006至2007年新增的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及和聲書院。
  • 這種行為,是希望將粵語變成只有專業權威才懂的「技術語言」。
  • 以上組織皆由「代表會」負責監督,但其組成方式與前三者不同,前三者由中大學生投票選出(選舉由代表會舉辦),代表會則由按書院直選的民選代表和每所書院學生會會長及代表會主席擔任的當然代表組成。

第二到第四部分介紹港式粵語,內容以大學生活為主,方便內地生自主學習,並了解本地文化。 代表以「宜」為第一讀音,代表以「宜」為唯一讀音,代表以「宜」為建議讀音, 代表以「宜」為「又讀」。 至於同樣由無綫電視製作的《最緊要正字》,節目內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者在教授粵音時,亦有只採納何文匯所定之粵音標準的例子。 例如介紹成語「風聲鶴唳」,主持便根據《廣韻》指出「唳」應該讀「麗」,讀成「淚」是錯讀。

中大粵音: 香港

粤语的起源和發展成熟的年代远在宋代的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初分之前。 在研究歷史和文化層面上看,粵語是廣義上的嶺南語(嶺南地區語言),即古代中原漢語融合部分古南越語而成的一种语言。 慶祝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55周年(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音樂會,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校友會(校友會)將於2020年8月24日(星期一),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合辦一場音樂會。 屆時,音樂系師生校友聯同鄺勵齡、吳智誠、盧思泓、楊偉傑、陳璧沁、盧厚敏、葉詠媛、劉卓熙等一眾校友,組成不同小組、中樂團、合唱團、管樂團以及管弦樂團,演繹古今中外的非凡樂曲。

中大粵音

2021年2月24日,新一屆中大學生會「朔夜」正式成立。 不過交接儀式未進行前,中大校方在2月25日晚上發出「嚴正聲明」,指新一屆學生會內閣政綱內容失實及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將危害國家安全,因此實行多項措施變相廢除學生會。 包括暫停為學生會代收學生會會費,要求學生會註冊為獨立社團或公司,自行承擔法律責任等。 校方同時暫停為學生會幹事會提供行政與大學場地支援。 學生會凌晨12時緊急召開記者會交代詳情,對事件表示極度遺憾和委屈,是創會超過50年以來前所未有,批評校方打壓學生的聲音和漠視同學授權。

中大粵音: 中文網上資源

傳說向大學圖書館方向穿過會得到一級榮譽畢業,向科學館方向穿過就不能畢業。 2017年:法律學院與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合辦法律雙學位課程。 中大粵音 1989年:大學教務會通過大學本科學程採用「彈性學分制」,允許中七入學的學生在3年內豁免修讀24學分,即只須讀99學分即可畢業。 中大粵音 到1962年12月,籌委會向港府提交總結報告書,建議在顯徑邨現址撥地近250畝(即約96公頃)予大學本部、新亞及聯合建校。 不過由於涉及拆遷顯田、上徑口兩條鄉村等各種因素,紅梅谷建校的計劃於創校後短時間內被推翻,並改於馬料水崇基山建校。

中大粵音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