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轉移到頸部的淋巴腺已很大,但原發部位仍很小,這時常有切片未找到腫瘤,此時可能要以內視鏡做更直接的檢查以便切 片。 放射腺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對於決定腫瘤的大小、位置、範圍十分重要,是必須的檢查。 由於鼻咽癌位於頭部深處、顱骨的下方,比較複雜也比較危險,沒有足夠的安全範圍以供切除;加上鼻咽癌多為未分化的細胞,極易發生兩側頸部淋巴轉移,手術難以清除乾淨,因此並不適合手術治療,而是以放射線治療為主,效果通常不錯。 接著,可利用電腦斷層掃描,協助醫師了解癌症的原發部位、侵犯情形等重要資訊,讓位於鼻咽部的鼻咽癌變化無所遁形。 值得注意的是,多數鼻咽癌細胞都帶有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多數患者血液中也有感染EB病毒。
- 吳耀榮醫生補充,鼻咽癌難以被察覺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鼻咽位處鼻道最盡頭,喉嚨上方較「隱蔽」的空間。
- 經過正規治療後,多數病人的五年存活率約有60%,早期患者可高達80%以上,而晚期病人也有30%左右。
- 要選離鼻咽癌,首先要避免攝入過多煙燻及醃漬食物,因內含亞硝酸胺,吃多了會增加罹癌風險。
- 雖該病毒本身無法導致鼻咽癌,但基因因素可影響人體對EB病毒的反應。
- 若沒有或病徵不明顯的人,吳耀榮醫生建議可以先抽血作為早期篩查。
- 臨床所見,過半數患者直到第三、第四期才確診,屬較遲發現的個案。
- 不過 EBV-DNA 血液測試誤差率高,因此並不是常規的鼻咽癌檢查程序。
鼻咽癌 在東南亞更為常見,並且與 Epstein-Barr 病毒 密切相關。 訪者:然而,病人很難知道中耳炎背後的成因而向專科醫生求醫,或許可以告訴醫生自己的病歷,例如有否曾經或經常出現中耳炎。 於2020年,鼻咽癌的死亡人數佔癌症死亡總數的1.8%,是本港致命癌症中排第 11 位。 鼻 咽 癌 在 ICD 第 九 次 修 訂 本 中 編 碼 是 147 , 而 在 第 十 次 修 訂 本 中 編 碼 則 為 C11 。 如閣下擁有任何健康相關之服務及產品,並有興趣成為健康生活易的服務及產品供應商,歡迎與健康生活易業務發展部聯絡。 我們會於2個工作天內回覆,為閣下提供更多有關合作詳情。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基因測試(定性)
鼻咽(Nasopharynx)又稱「後鼻部」,位於鼻腔後方,以鼻孔與鼻腔相通;上方為顱底,以頭顱骨與腦部相隔;兩側為耳咽管開口區;後方就是頭顱枕部與脊椎骨區;下方則以軟顎為界,與口咽相通。 配合適當的治療,非keratinizing型和未分化型鼻咽癌,五年存活率約65 %。 至於keratinizing型鼻咽癌,治療則較困難,這是由於癌細胞對放射線有較大抵抗性。 鼻咽脫落細胞學診斷取材恰當,即時固定,染色和檢查,可補充活檢之不足。 以下情況較適合本檢查:治療過程中定期檢查以動態觀察療效;對於隱性癌者,可在多個部位分別取材送檢;用於群體性普查。 很多時病人如果因耳嗚求診,普通科醫生可能只當中耳炎診治,而我們見到中耳炎的病人求診,都不會認為是耳朵的問題,反而往往首先想到鼻咽出現問題。
- 鼻咽癌富含血管且易出血,所以鼻部或口部的出血是頗為常見的,尤其是鼻咽癌表面發生潰瘍時,通常病患會於早晨第一口痰中帶血絲,偶而輕度鼻出血或鼻涕帶血絲,但罕有以大量鼻出血的方式表現。
- 雖然流鼻血、帶血分泌或任何鼻部徵狀,未必一定與鼻咽癌有關,可觀察 2 星期再決定應否求醫。
- 第一期患者的治癒率,可達九成以上,第二期也有大約70%的治癒率。
- 雖然近二、三十年鼻咽癌發病率持續下降,但在 20至44 歲的年輕男性之中,鼻咽癌依然位列常見癌症首位,情況不容忽視。
- 視乎神經損傷的程度,這些手術後遺症有可能在數個月後消失,但亦有可能屬永久性。
鼻敏感的症狀與感冒相似,例如打噴嚏、發癢、鼻塞和流鼻涕,嚴重者會同時出現眼癢、流眼水及眼紅的症狀。 透過磁場和無線電波創造身體部位的薄層影像,亦可按需要進行特定部位的額外磁力檢查。 要選離鼻咽癌,首先要避免攝入過多煙燻及醃漬食物,因內含亞硝酸胺,吃多了會增加罹癌風險。 其二,應戒菸、戒酒、戒檳榔,並避免接觸過多工業原料,相關工作者應做好自我保護,配戴口罩、手套,並勤加清潔。 檢查鼻咽癌 若家族中有鼻咽癌病史者,則需定期做耳鼻喉科檢查,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第四期:(A)腫瘤已侵犯到顱內、下咽部或眼窩,未有鎖骨上窩淋巴結的轉移,或所有頸淋巴結都小於6公分;(B)不論腫瘤侵犯程度,但有鎖骨上窩淋巴結轉移,或有任一頸部淋巴結大小是等於或超過6公分;(C)有遠處轉移。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診斷方法
相反,患有晚期(如第4期)鼻咽癌的病人,除放射治療外,還需接受包括化療的系統性治療,其五年存活率約50%。 醫生:我們希望及早發現患上鼻咽癌的病人,可以盡早治療,所以我們會用「篩查」(screening)的方法,因為如果及早發現,病人的存活率會較高,治療的併發症和副作用也會大大減低。 我們有很多篩查的方法,剛才講到鼻咽癌與 EBV 有關,而所以篩查的方法都是遁著能否偵測到 EBV 病毒的方向去做。 現時並無研究指出鼻竇炎患者有較高風險患上鼻咽癌,只是鼻咽癌的初期症狀,像是鼻塞、鼻涕帶血等,與一般人常患的鼻竇炎症狀類似。
鼻咽又稱鼻腔後區,正好位在鼻腔的後方,前以後鼻孔與鼻腔相通,其上方為顱底,以頭顱骨與腦部相隔,兩側為耳咽管之開口區,藉此耳咽管,鼻咽可與中耳腔相連通,其後方則為頭顱枕部和脊椎骨區,下方以軟顎為界,和口咽相通。 檢查鼻咽癌 鼻咽纖維鏡或電子鼻咽纖維鏡檢查一種可彎曲的軟性光導纖維鏡。 檢查鼻咽癌 從鼻腔導入(表面麻醉後),能全面仔細地觀察鼻咽部,可行照相、錄影及活檢,是檢查鼻咽部最有效的方法。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治療後的跟進
鼻咽癌初期征狀並不明顯,尤其是患有慢性鼻炎或鼻竇炎者,容易被患者及醫生所忽視,故應及早接受全面的檢查。 檢查鼻咽癌 要知病向淺中醫,如癌腫瘤變得太大,或者擴散至肺部、肝臟及骨骼,治癒的可能性就小得多。 越能及早發現及醫治鼻咽癌,痊愈的機會越高﹗本院設有先進的磁力共振及電腦掃描準確替鼻咽造影,過程不含輻射,亦沒有痛楚﹔亦可透過檢驗血清中的EB病毒抗體,為您作出準確及全面的診斷。
吳耀榮醫生指出,有3類人會主動尋求耳鼻喉專科醫生幫忙:第1類是持續出現疑似鼻咽癌徵狀的患者;第2類是家人本身已被診斷患有鼻咽癌,出於擔憂而主動求診;第3類是在例行身體檢查結果中發現有鼻咽癌跡象的人士。 患者的頭頸部位接受放射治療後或會出現各種短期及長遠的後遺症。 檢查鼻咽癌 一些常見的短期副作用包括皮膚紅腫或起水泡、噁心嘔吐、疲勞、口腔潰瘍、吞咽困難、聲音嘶啞及味覺喪失等,長遠後遺症則包括聽力或視力下降、甲狀腺受損、腦下垂體受損、頸動脈損傷等。 隨著近年放射治療的精準度大幅提升,鼻咽癌患者較以往承受較少的副作用,而各種副作用亦有相應方法舒緩,詳情可諮詢醫生意見。 鼻咽癌的病發率有地區性,中國尤其華南、廣東地區一帶的病發率明顯較高,故鼻咽癌也有「廣東癌」之稱。
檢查鼻咽癌: 家族病史是重要參考
本文特別邀請到耳鼻喉專科吳耀榮醫生,透過真實病例,帶出一般人容易忽視身體因鼻咽癌而發出的有關「警號」,印證鼻咽癌與生活實為息息相關,建議市民需提高警覺,及早進行鼻咽癌檢查。 早期鼻咽癌先兆與一般上呼吸道疾病的症狀非常相似,有的病人更向醫生「投訴」鼻咽癌先兆實在太難捉摸,有時「掩飾」得像鼻敏感,有時令人誤以為是天氣乾燥導致「呻」出鼻血。 如持續發現懷疑病徵,例如鼻腔分泌物帶血,特別是有鼻咽癌家族病史者,建議及早接受檢查,找出病因。
所以理學檢查結合影像學的檢查及血清EB病毒抗體測定可偵測鼻咽癌患者有無局部區域復發或肝、肺、骨骼等處遠隔轉移的可能性。 由於鼻咽癌原發位置鄰近顱底及其他主要器官,沒有足夠的安全範圍以供切除。 另外鼻咽癌多為未分化的細胞,極容易發生頸部淋巴腺和遠隔轉移,因此手術難以清除乾淨。 放射線治療一直是鼻咽癌治療的主力,現在多使用鈷六十或直線加速器(目前的五年存活率可近百分之七十)。
檢查鼻咽癌: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九龍 )
鼻咽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而且症狀又與其他疾病如鼻竇炎的症狀相似,加上鼻咽癌早期症狀與末期症狀並沒有太大不同,的確會容易忽略症狀,往往求診時已達第三、四期。 最佳做法當然是定期進行檢查,或者持續出現上述症狀時,盡快求醫檢查。 病人可以與主診醫生商討,制定治療後的復康護理計劃,當中包括後續檢查的建議時間表,並列出一些其他可能需要的檢查項目及估計檢查時間;有機會出現的治療副作用清單,並列明當出現甚麼情況便需再次求診;飲食和運動鍛煉建議等等。
如您的直系親屬 (父母、兄弟姊妹) 患有鼻咽癌,更應定期接受檢查,以策安全。 感染EB病毒是鼻咽癌的主要成因,但由於EB病毒感染非常普遍,所以EB病毒測試不是可靠的癌症指標,有機會產生假陽性結果,令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焦慮和接受不必要的診斷療程,例如鼻腔鏡、活檢和磁力共振,而這些診斷程序都非常昂貴。 細針抽吸細胞學(FNA)檢查FNA對轉移性鼻咽癌的診斷是非常有價值的,如頸部淋巴結受累,用此方法可以對原發腫瘤進行評估。 鼻咽癌的病發高峯年齡為40至60歲,是香港與南中國其中一種最常見的癌症。 患有早期鼻咽癌(第1及第2期)的病人,只需接受放射治療,其五年存活率可達85%。